正文 第五十六章:讓心靈變得充實(1 / 2)

偉大的書籍就是偉大的智慧樹、偉大的心靈之樹,我們將在其中得以重塑。

——約翰·D·洛克菲勒

隨著社會財富的不斷增加,人們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洛克菲勒曾經說過,很多人總忘不了滿足他們脖頸以下的消費,卻常以沒有時間或其他諸多理由為借口,使他們的心靈忍饑挨餓,或者也隻是在意外或偶然的情況下才去充實它一下。事實上,就像我們身體上的食欲一樣,我們也有精神上的食欲。

處於無限製滿足物質需要卻忽視精神需求的時代,你也許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漏吃一頓午餐是件大事”,卻聽不到“你最後一次滿足精神需要是在什麼時候”。難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精神富足者嗎?顯然不是。

正如洛克菲勒所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精神饑渴的人隨處可見,那些生活在沮喪、消極、失敗、憂鬱中的人,都迫切需要精神的滋養和靈感的召喚,但他們幾乎都排斥充實心靈,任由心靈黯淡無光。

心靈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家園,我們是好是壞都取決於它的撫育。因為進入這個家園的每一件東西都有一定的效用,或是創造,或是毀滅。

幾乎每一個有成就的人都會定期地,以良好、清潔、有力、積極的精神思想充實心靈。就像食物成為身體的營養一般,他們不忘每天的精神食糧。

洛克菲勒告誡他的兒子,一個人必須找到自己的家,才不至於去流浪。即使你要出賣心靈,也要賣給自己。我們要接納自己。還要有積極的心態。洛克菲勒向小洛克菲勒講了一個名叫卡爾·榮格的心理學家給他講過的故事:

有一個人被大水困住,隻得爬上屋頂。旁邊有一個鄰居問他:“約翰,這次大水真可怕,難道不是嗎?”

約翰回答說:“不,它並不怎麼壞。”

鄰居有點吃驚,就反駁道:“你怎麼說不怎麼壞?你的雞舍被衝走了。”

約翰回答說:“是的,我知道,但是我六個月以前養的鴨子還在附近遊泳。”

“但是,約翰,這次的水損害了你的農作物。”這位鄰居堅持說。

約翰仍然不屈服地說:“不,我的農作物因為缺水而損壞了,就在上周,代理人還告訴我,我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水,所以這下就全解決了。”

這位悲觀的鄰居又再次對約翰說:“但是你看,約翰,大水還在上漲,就要漲到你的窗戶上了。”樂觀的約翰笑著,說道:“我希望如此,這些窗戶實在太髒了,需要清洗一下。”

洛克菲勒對他的兒子說,這個故事聽起來像是一個玩笑。但其實是一種境界——以積極的態度來應對這個紛繁複雜、順逆起伏的世界。一旦達到這種境界,即使遇到消極的情況,也能使心靈自動地做出積極的反應。為達到這種境界,他們隻有不斷地充實、潔淨自己的心靈。

每個人都能改變或被改變。榮格先生說,隻要改變一個人的詞彙,就能改變他的想法和行為,乃至改變他的人生。例如“恨”字,要把它從你的字彙中除去,以“愛”字來代替。顯然,在這樣的替換中,心靈會變得更加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