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檢驗結果的解釋,不是一句話正常與否就能解決的問題,合理的解釋應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麵的因素:
1.參考範圍這是解釋檢驗結果是正常還是異常的依據,但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生物屬性帶來參考範圍的差異,主要是年齡、性別、民族、居住地域及妊娠等原因引起的差異;②檢驗方法不同引起的差異:目前,對於同一項目的檢測方法可能有多種;即使使用統一檢測方法,由於儀器不同及試劑的來源不同檢測結果也不完全相同。由於正常人群因民族及所處地區生活習慣等不同,造成參考範圍的差異,因此各實驗室時應建立自己的參考範圍。
2.臨界值在定性測定中,判斷陰性、陽性存在臨界值的問題。目前許多定性測定、快速測定的方法(如幹化學方法、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等)不同廠家生產的試紙條,其靈敏度並不相同,因此判斷陰性、陽性的臨界值並不相同,如測定糞便隱血,用化學方法的試紙條,靈敏度為0.2mg/L(Hb),而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可達5pg/L。尿10項測定中,不同儀器、不同試紙條出的結果是不同的。如尿蛋白測定“+”檢出限低值為300mg/L,高值為2 500mg/L,而且這些快速方法與常規方法的臨界值也不相同,如用膠體金免疫層析法做HBsAg測定,其敏感度一般為2ng/ml,但ELISA法測定可達到0.5ng/ml甚至更低。在目前對許多試驗臨界值如何界定尚無統一規定是,解釋結果時務必充分注意。
3.敏感度及特異性了解了參考範圍,就應進一步了解檢驗結果異常(增高或降低)的臨床意義,即哪些疾病能引起檢驗結果增高,哪些疾病引起降低。這裏不得不設計到敏感度及特異性的問題。敏感度及特異性是反應該檢驗項目臨床應用價值的兩項重要指標。如纖維鏡檢查抗酸杆菌依診斷肺結核,當痰標本中細菌數達到105個/ml時,才可能出現陽性,因此陽性時固然可以確診,但陰性時不能僅憑一次結果否定,一般應連續檢查三次獲更多次,在作出判斷。
4.“窗口期”(window phase)問題在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中比較明顯,即使感染了某種病毒,其標誌物的檢測在一定時間內,可能出現陰性,遇此情況,要注意一下病程,並可采取間隔一定時間後再行複查的辦法予以核實。
5.動態觀察患者檢驗結果的解釋常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這次檢驗結果與上次結果有差異時如何判斷:在除外標本采集錯誤或不合格的情況下,主要考慮有兩種情況,病情確實有了變化;實驗誤差引起。室內質控的Delta檢查對於區分這兩種情況會有所幫助,但有時僅憑兩次檢查很難區別,可以多次檢查後,從檢驗結果的變化趨勢可以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