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許優待全院集議 允退位民國造成(3 / 3)

朕欽奉隆裕太後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各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歸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組織臨時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內安,仍合漢、滿、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欽此!

還有兩道諭旨,一道是頒布優待條件,一道是飭文武官吏,各循職守,毋生異論。是日北京遍懸五色旗,民國南北統一,二百六十八年的清室,已成過去的曆史。臨時大總統孫文,複提出最後的協議五條,交伍代表轉達北京,條款列著:

(一)清帝退位,由袁同時谘照駐京各國公使,請轉知民國政府,現在清帝已經退位,或轉飭旅滬領事轉達亦可。

(二)同時袁須宣布政見,絕對讚同共和主義。

(三)文接到外交團或領事團通知清帝布告後,即行辭職。

(四)由參議院舉袁為臨時總統。

(五)袁被舉為臨時總統後,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授受事權。

伍代表即日發電,由袁世凱接著,已是滿意,自然沒有意外的爭執了。小子有詩詠道:

帝運告終清祚覆,中華一統共和成。

如何尚逐中原鹿,攫得全權始撤兵?

欲知老袁答複的電文,且從下回接閱。

此回為化板為活文字,優待清室等條件,已見《清史演義》,而此書亦萬不能不錄。經作者一番熔化,覺得各條文字,煞費磋磨;且於清室提出原稿,亦曾載及,愈見當時改正,不可謂非參議員之功。至敘及臨時政府,與參議院之關係,是為南京組織政府三月內之舉動,亦可留作一段話柄,固非漫無抉擇,隨筆鋪敘已也。後文述及隆裕後蓋印,以及孫總統提出協議,無非為老袁屬筆,總結一詩,具見大意。皮裏陽秋,可於此書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