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水係的滄桑》
蔣子龍
楔子
近代考古發現:太行山東麓,曾是遠古時期渤海西岸的海岸線。由於冰川期的影響,地麵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海進和海退,在距今五六千年時發生的海退之後,天津一帶地麵上升,漸漸成陸。
至今,在天津平原的東部還保存著三道長弧形海岸貝殼堤。那就是海岸後退、平原東進留下的“腳印”。正如北宋大學者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說:“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間,往往銜螺蚌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亙石壁如帶,此乃昔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裏,所謂大陸者,皆濁泥所湮耳。堯殛鰩於羽山,舊說在東海中,今乃在平陸。”
隨著海退而“東進”的,不光是陸地,還有河流。
古時候的河流沒有河堤,最是“自由散漫”。就連黃河,都多次移道,從天津入海。至東漢時期,海河水係形成,彙集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之水,與珠江、長江、黃河、淮河、遼河、鬆花江等並稱“中國七大水係”。
天津遂成“九河下梢”。
《水經》及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裏,稱九河為:清【水】、淇【水】、漳【水】、洹【衛河】、寇【大清河】、易【水】、淶【拒馬河】、濡【灤河】、沽【北運河】,同歸於海河入海。通常所說的海河,是指海河水係諸河流彙聚入海的幹流,起自天津西的金鋼橋,東至大沽口入海,全長72公裏。
其實,它的上遊不止九河,大大小小有300條河流之多,其中最長的河流達千餘公裏。像一把巨型的扇子斜鋪在華北大地上,組成了海河水係。
做官必治水
1
水利萬物,天津是海河水係的最大受益者。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以後,封他的兒子朱棣為燕王,鎮守北京,屯兵於海河兩岸。朱棣要擴大自己的勢力,便向四周開辟村莊,從江南和中原遷來了大批移民……
於是,大運河、大清河和子牙河交彙入海河的三岔河口一帶,開始繁華起來,船舶集結,漕運發達,客商會聚,店鋪林立。
當時三岔河口一帶最熱鬧的地方叫“三汊口”和“小直沽”。
三河下梢及海河兩岸的沽很多,曾有72沽之稱。按明朝弘治時期的戶部尚書、大學士李東陽的解釋:沽者,即小水入海之地。1400年,燕王起兵和建文帝爭天下,認為小直沽並不小,是南北水陸交通要道,能大有可為,應取個好名字。
有位大臣拍朱棣的馬屁,說燕王奉天子旨意平定北方,應將“小直沽”改為“天平”。老臣劉伯溫反對,建議叫“天津”。他自然也有說辭:燕王千歲承聖上之命,吊民伐罪,順乎天意,所以叫“天”;車駕又是在這裏渡過河津,所以“天”字後麵再加一個“津”。
古時洛陽曾有過“天津橋”,天河之中有九星,能占據天河都叫“天津”。
“天津”二字很有氣派,也很典雅。燕王當即應允,並傳諭地方,將三汊口、小直沽合並成為“天津”。
可見正是因為有海河,才有了600年前地處“海運、商舶往來之衝”的天津衛,並且讓天津成為近代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和港口貿易城市。
海河則是天津的血脈,可稱得上是天津的母親河。
理所當然,海河也就成了天津的主要象征,並成為它強大而廣闊的依托。
2
然而,人類在依靠河流繁衍生息、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吃盡了河流泛濫的苦頭。
海河水係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靠太行山,北依燕山,地跨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內蒙和遼寧的一部分,河北大部【流經河北省70%以上的土地】,山東、河南、山西的東部和東北部,總麵積達32萬平方公裏……
自古以來,它就是一條條放蕩不羈的河流。其複雜的扇形水係,扇麵極大而扇柄極短,如一柄巨大蒲扇,鋪蓋著北國大地。
海河水係的另一個特點是,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合阻氣流,伏汛暴雨,雨量集中。每到汛期,“扇麵”上源的300多條支流若亂箭齊發,洪水奔騰直下,爭相灌入“扇柄”般的海河,洶湧之勢無可阻擋。而海河下遊入海口處多年泥沙沉積,肚大嘴小,宣泄不暢,河水自然就會漫出河道,形成洪災。
千百年來,曾讓生活在海河流域的人們百感交集。感歎海河水係既是眾生的生命之源,又是禍患之根。根據河北省旱澇預報課題組1985年編輯出版的《海河流域自然災害史料》和天津市博物館1964年編印的《海河流域曆史上的大水和大旱》記載:
從1368年到1948年,海河水係在580年裏竟發生387次嚴重水災,平均一年零三個月鬧一次大水。僅1917年的那次特大洪水,受災縣份就多達104個,被淹麵積38950平方公裏,受災村莊1 .9萬餘個,受災人口共620萬人。其中天津被淹泡過70餘次。
1604年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和清嘉慶六年【1801年】的兩次大洪水,天津城內積水4米,城外則水天相連,與渤海渾成一片。天津衛成了泡在海中的一座孤島。
清嘉慶六年【1801】七月,北運河陡漲丈餘,“海不收水,逆頂內河”。以至於南北運河、永定河及各處旱路均被洪水淹沒,大水連成一片。四鄉農舍與莊稼俱被浸泡,百姓紛紛避遷。趙野的《河溢即事有述》記述了當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