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新兵的解放牌卡車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輛輛穿過塞北高原片片礦區,披著煤灰、風沙緩緩駛進山凹中的軍營。
這批新兵絕大多數來自農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有的甚至連小學都沒畢業。為了確保這批新兵的訓練質量,軍直屬黨委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負責軍直135名新兵訓練任務的人選。經過反複討論,確定由大功連指導員王鵬飛掛帥。
大功連是軍直通信營架設連,一個具有光榮曆史傳統的優秀連隊,在解放戰爭時期的一次決戰中,有線班搶修線路的戰士相繼犧牲,炊事班三名戰士衝了上去,在缺少導線的緊急時刻,用身體接通了電話線,保障部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榮立大功。現任指導員王鵬飛軍政素質非常過硬,是軍直樹立的優秀基層幹部標兵。
王鵬飛是個大塊頭,身高一米八八。別看他塊大,幹工作心可細了。他當新兵時,打水掃地擦桌子,細小工作非常主動,每天早晨提前起床打掃環境衛生。有時,生怕起床晚了搶不到工具,頭天睡覺前就把要用的工具藏起來;飯堂裏念稿子,王鵬飛踴躍參加,不但稿子寫得好,而且聲音高亢洪亮,感染力強,得到官兵一致好評;幹力氣活兒更是沒人能比,一次卸大米,二百斤重的大麻袋,有的兩三人抬,最厲害也是一人扛一袋。而王鵬飛則肩扛一袋,腋夾一袋,新兵連杜連長看得直發愣。第二天,王鵬飛就被任命為副班長。新兵連還未結束,機關和一些兄弟單位就看中了王鵬飛。杜連長說,要誰都給,就是這個王鵬飛誰要也不給。最後,王鵬飛跟著杜連長來到了軍直通信營架設連。
王鵬飛到了架設連,每天身上有用不完的勁。在野外進行500米收放線訓練,別人都休息了,他還要跑上兩趟才肯罷休。有一次,他摔在了鐵軌上,手和腿都磕破了,仍咬牙堅持,是新兵中突破四分大關的第一人。因他個子大,攀登固定不大靈活,就在腿肚子上綁上沙袋進行夜練,直至達到優秀標準。由於王鵬飛訓練刻苦,成績優異,連隊推薦他作為本單位唯一一名新兵參加了全軍大比武,並獲得500米收放線第一名和1000米綜合作業第三名,被評為訓練標兵,第二年就被破格提了排長。當排長時,還作為基層幹部代表到北京出席了軍委組織的“八一”招待會,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合過影。王鵬飛當排長是優秀基層幹部,當副連長是優秀基層幹部,當指導員還是優秀基層幹部,他始終是同年兵中的佼佼者、軍直屬隊學習的榜樣。這次訓練新兵,王鵬飛暗下決心,要把自己所帶的新兵連訓練成為尖子連。
“立正,是軍人的基本姿勢,是隊列動作的基礎,下麵我邊講邊做。”王鵬飛說完就做起了示範。他麵對驕陽足足站了兩三分鍾,眼睛一眨沒眨。接著他又做了稍息、停止間轉法等科目,所有動作都是那樣準確規範,新兵們完全被吸引住了。
當王鵬飛開始做正步行進時,一個剛出巢的黃螞蜂落在他的右臉上,站在第一排的新兵王誌軍看得真切,他心裏一驚,差點叫出聲來。
提起這個王誌軍,使人一生一世也忘不了,他還沒有下到老兵連就“光榮”了,想起來,真讓人悲傷。
且說王鵬飛右臉落了個黃螞蜂以後,像什麼也沒有發生過,頭不歪、眼不斜,直至走完116步才停下來。一掐表,用時整整一分鍾。
王鵬飛一個向右轉,跑步到隊列中央:“立正,請稍息。上午操課到此結束,各排帶回。”
隊列“嘩”地一下散了。
新兵們看著王鵬飛右臉上那個鼓起的紅包時,有的不知所措,有的皺著眉頭,有的眼含熱淚,由衷感歎:這才是真正的軍人!
訓練新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別看隊列動作就那麼幾種轉法,真正做到協調一致並不簡單。由於每個人的素質參差不齊,總要給那麼幾個反映遲鈍的新兵開“小灶”,王誌軍就是其中之一。但好多戰友私下裏不喊他的名字,而叫他“迷糊”。
說起“迷糊”還真有些迷糊,隊列訓練時,他經常左右不分,有時班長喊“向左轉”,他可能向右轉,有時班長喊“向右轉”,他可能向左轉,在幾種步伐行進中,走成一順腳的次數也不少。新兵連緊急集合的次數比較多,迷糊幾乎每次都丟三落四,有一次還把膠鞋穿成了一順腳。還有一次,王鵬飛參加迷糊所在班的班務會,迷糊拿自己的水杯給王鵬飛倒了一杯水,剛要遞到王鵬飛手邊,突然一拍腦袋,又把水杯端了回去。迷糊迅速從挎包裏掏出一個黃紙包,打開後用手捏了兩捏東西放入水中。也許是為了使熱水盡快冷卻,他就用嘴不停地吹杯裏的水,後來還用右手食指往杯裏攪了攪,爾後遞向王鵬飛說:“指導員喝紅糖水,正好喝。”未等王鵬飛接水杯,新兵班長就搶過話說:“你那麼弄,指導員能喝嗎?”迷糊不解,端起水杯自己先喝了一口,咂咂嘴,再次遞向王鵬飛說:“能喝,正好,不燙。指導員喝吧,可甜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