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現在,我要完成您交給我的使命。還有一段路程要去尋覓,那是屬於您我個人的小小的家國之夢,一段發源於血緣的尋根之旅。
我把我的家國之旅的最後一站,放到您的母校——鄞州正始中學,她就在鄞州區的橫溪鎮上。我的大學同學小戴(戴鬆嶽),聞此訊不禁應和一聲:正始中學啊,那不就是我大學畢業後分配去教書的當年的橫溪中學嗎?
於是,作為十年浩劫後第一批上大學的莘莘學子,今天,又由小戴帶著我回到了我母親當年的母校。
如果我不去追溯,從一般的意義上說,這難道不就僅僅是中國鄉村一所教學質量優秀的中學嗎?然而,當我一旦追溯了她,她不是以然就成為我心靈中神聖殿堂、是我的前世今生中的一座文化驛站了嗎!
正始中學建在鄞地,而“鄞”正是一個古老的地名。晚明清初的曆史學家顧祖禹,在他的《讀史方輿紀要》中經典地解釋了這個字,說:“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翻譯成白話文,是說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夏代時,有一個名叫堇子的原始部落,它的命名是從一座名叫赤堇的山而來的。“堇”加上一個右耳旁(邑),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鄞”。
“堇”就是黃土,赤堇山就在今天古鄞州境內一個叫白杜的地方。我們從中可以得知,古代的“鄞”比今天的“鄞”大多了,從夏商周三代到整個春秋戰國,今天的寧波和舟山,那時都統稱為鄞地。
一個地域的曆史是否悠久,向來是我們這樣的東方文明古國考量其文化地位的首要標誌。“鄞”的曆史可以上溯到7000年以前,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證明它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地區之一。
母親,您是何其幸運,您出生在這樣一塊文明故土上,所就讀的又是這樣一座充滿人文情懷和悠久曆史的學校!學校1931年由甬藉人氏陳訓正(陳屺懷)先生等人創建,1934年定名為鄞縣私立正始初級中學,之所以取名“正始”,正是為了紀念陳訓正先生。
為此,正始中學的校史資料中還有一段專門的記錄:本中學由工校而產生,工校之得以艱辛維持迄於今日,胥由陳校長訓正屺懷先生之力。吾人飲水思源,不能一時或忘。此次本中學獨立以後,定名正始,蓋紀念陳先生也。凡吾工校校友及正始諸君子均應知此命名意義。
學校校訓為:忠信篤信,校歌是這樣唱的:有生之初,童童蒙蒙。履端於始,惟學是從……化育時雨,融沐春風。巍巍大國,蒸蒸日隆……
學校最初的地址所在地為寧波江北岸泗洲塘,以後曆經坎坷,四度遷校,1937年,日寇入侵,學校遷至橫溪。這所著名的中學,離我外婆家大約十數裏路,而我的母親您,當年也就得以機遇,能夠從東海邊那個名叫翔鶴潭的村子出發,來到這所中學就讀,又從這所中學出發,投奔革命,與我那從遙遠北方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指揮員的父親,以革命的名義相識,相戀,成親,生兒育女,有了我們,並有了由我今天在此敘述的家國之書。
母親,行前您一再跟我講述過你們的先生王興邦老師,這位學校校務主任,本為優秀的數學教師,從1936年開1945年的四度遷校期間,千金重擔,一身肩挑,曆經艱辛,克服危難,為籌建新校殫精竭慮,嘔心瀝血,他曾以王氏族人的名義,動員父親慷慨捐獻良田30廟,作為校舍。又捐上全年薪穀一萬斤,建造正始樓。母親,就在您畢業的那年,1948年秋天,正始樓得以的落成。那裏原來是一個操場。可以說,您是看著您的母校校舍一磚一瓦建起來的。我知道您囑我關注王先生的蹤跡,乃是因為王先生1949年被作為地主鎮壓的不公正的處置。王先生一直從事教育,他沒有當過一天地主。被鎮壓前還寫清為籌建校款所欠的個人資金,囑家人日後還清。我不想避開這些曆史呼嘯前進時的失誤,有時甚至是重大失誤,能夠允許後人正視失誤,正是社會的前行,共產黨自我完善能力的體現,所發生的一切,同樣構成了國家進步、民族複興的悲壯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