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九章 望鄉(1 / 2)

一縷柔柔的笛聲響起,帶著絲絲淡淡的鄉愁,靜靜地在空氣中蕩漾著。

曲子很慢,一句句悠悠揚揚地,像是一位遊子,在講述著思鄉之情。

馬迪身後的大屏幕上,一幅極具意境的水墨山水畫漸漸淡出,上麵映出一行行詩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舞台中央,馬迪輕閉著雙眼,身體隨著淡淡的笛音微微節奏地舞動著,手指張合之間,氣息吐吸之間,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此刻的他,不像是在吹笛,更像是在用笛子說話。

拍賣會現場,在座的不乏旅居海外的華人,他們原本隻是應音協的邀請,過來參加拍賣會,奉獻一下愛心,卻沒有想到,會在這裏聽到這般蘊含著濃鬱鄉愁的笛聲,一時間,不少人的眼角都有些濕潤。

而那些竹笛演奏家們,則在享受笛聲之餘,更是驚歎於那支笛子的表現力。

現場的演奏,遠不比錄音棚裏做出來的效果,它隻是簡單的加上一些混響而已,而且這個舞台並不是專業舞台,隻是酒店裏的會議室而已,音響設備遠算不上高端。可是,就是這樣的條件下,他們聽到的笛聲,卻幾乎和在錄音棚裏後期處理出來的作品差不多,這讓他們在享受笛聲之餘,對馬迪所用的笛子更多了幾分重視!

譚炎健,星海音樂學院管樂係主任,博士生導師,華夏著名南派笛子演奏大家,此刻的他,正安靜地坐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閉著眼睛認真傾聽著馬迪的演奏。

對於馬迪,他絕不陌生。馬迪在華夏笛壇號稱“華西笛王”,而他譚炎健,則有“南派大師”之稱,兩個人雖然在一起合作的機會不多,但對於彼此的演奏風格,還是很熟悉的。

馬迪的笛聲聽起來渾然天成,自然舒展,正是他一貫的特色,隻不過對比以前,馬迪今天的笛聲更為動聽,那縷縷笛聲,帶著濃濃的竹子味道,一轉一帶之間,那種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自然之音,聽得人心裏分外偎貼!

若是不懂笛子之人,至多也隻覺得這笛聲很好聽,但如譚炎健這般大師,卻能敏銳地發現其中的關鍵。

以馬迪本身的實力,雖水平已接近完美,但在這樣的條件下,卻斷然吹不出如此渾若天成的笛聲,既如此,那隻有一種解釋,就是他手裏的笛子!

再聯想到馬迪在演奏之前所說的那幾句話,以譚炎健這麼多年的閱曆,哪裏還看不出這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寶笛?”

一想至此,他的目光頓時有些熱切起來!

看出這一點的卻不止他一個,寶島笛王張延武,玉女笛手陳月,燕京“玉笛聖手”格格,還有珠江笛王伍國忠,這三位此刻也是緊緊盯著舞台之上,馬迪的演奏,他們的目光中,都露出了幾分熱切!

本來隻是一場慈善性質的晚會,對於晚會上出現的拍品,眾人也都是心知肚明,大多數都是收藏價值大於其本身價值。但沒想到,在這樣的場合下,居然會遇到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寶笛”!

馬迪一曲吹罷,自己站在舞台之上,望著手裏這根笛子,也是連連感慨。

他吹了大半輩子笛子,什麼樣的好笛子沒見過?要說他會對一支笛子產生不舍的感覺,傳出去隻會是個笑話。有多少製笛大師搶著把最好的笛子送給他吹,隻是為了讓他在自己的笛子上刻上“馬迪”兩個字。

可今天,他居然真的,為一支笛子不舍起來!

握著手裏的笛子,馬迪居然有一種心意相通、血肉相連的感覺。

這樣的感覺,讓他真的很不舍得將笛子放回到托盤之上,可是拍賣會畢竟還要繼續進行,他身為一代笛子大師,自然也不會做出當場搶奪拍品的事情。

微微歎了口氣,馬迪將手中的笛子放回了原處,隻是目光卻在那三支笛子上停留了好一會兒。

“以這三支笛子的價值,又何止是用寶笛兩個字就可以形容啊!馬迪歎了口氣,心裏卻突然有些熱切起來。他突然很想這拍賣會早點結束,然後會會那個神秘的製笛人。

別人不知道,馬迪可是對這三支笛子的來曆一清二楚。宋婉兒是他的學生,甚至還答應他等拍賣結束之後,讓他和製笛人見上一麵。對於這次會麵,馬迪突然有些期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