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張道陵七試趙升 (2)(3 / 3)

眼見這一窖黃金,無主之物,那個不起貪心?這件又不是難得的?今人見一隻惡犬走來,心頭也唬一跳;況三個大蟲,全不怖畏,便是呂純陽祖師舍得喂虎,也隻好是這般了。再說買絹這一節,你看如今做買做賣的,討得一分便宜,兀自歡喜;平日間冤枉他一言半字,便要賭神罰咒,那個肯重疊還價?隨他天大冤枉加來,付之不理,脫去衣裳,絕無吝色,不是眼孔十二分大,怎容得人如此?又如父母生了惡疾,子孫在床前服事,若不是足色孝順的,口中雖不說,心下未免憎嫌;何況路傍乞食之人,那解衣推食,又算做小事了?結末來,兩遍投崖,是信得師父十分真切,雖死不悔。這七件都試過,才見得趙升七情上一毫不曾粘帶,俗氣盡除,方可入道。

閑話休題。真人見升、長二人,道心堅固,乃將生平所得秘訣,細細指授。如此三日三夜,二人盡得其妙。真人乃飛身上崖,二人從之,重歸舊舍。諸弟子相見,驚悼不已。真人一日閉目晝坐,既覺,謂王長、趙升曰:“巴東有妖,當同往除之。”師弟三人,行至巴東,忽見十二神女笑迎於山前。真人問曰:“此地有鹹泉,今在何處?”神女答曰:“前麵大湫便是。近為毒龍所占,水已濁矣。”真人遂書符一道,向空擲去。那道符從空盤旋,忽化為大鵬金翅鳥,在湫上往來飛舞。毒龍大驚,舍湫而去,湫水遂清。十二神女各於懷中探出一玉環來獻,曰:“妾等仰慕仙真,願操箕帚。”真人受其環,將手緝之,十二環合而為一。真人將環投於井中,謂神女曰:“能得此環者,應吾夙命,吾即納之。”十二神女要取神環,爭先解衣入井。真人遂書符,投於井中,約曰:“千秋萬世,永作井神。”即時喚集居民,汲水煎煮,皆成食鹽。囑付:“今後煮鹽者,必祭十二神女。”那十二神女都是妖精,在一方迷惑男子,降災降禍。被真人將神符鎮壓,又安享祭祀,再不出現了。從此巴東居民,無神女之害,而有鹹井之利。

真人除妖已畢,複歸鶴鳴山中。一日午時,忽見一人,黑幘,絹衣,佩劍,捧一玉函,進曰:“奉上清真符,召真人遊閬苑。”須臾,有黑龍駕一紫輿,玉女二人引真人登車,直至金闕。群仙畢集,謂真人曰:“今日可朝太上元始天尊也。”俄有二青童,朱衣絳節,前行引導。至一殿,金階玉砌,真人整衣趨進,拜舞已畢。殿上敕青童持玉冊,授真人“正一天師”之號,使以“正一盟威”之法,世世宣布,為人間天師,勸度未悟之人。又密諭以飛升之期。

真人受命回山,將“盟威”、“都功”等諸品秘籙,及斬邪二劍,玉冊、玉印等物,封置一函,謂諸弟子曰:“吾衝舉有日,弟子中有能舉此函者,便為嗣法。”弟子爭先來舉,如萬斤之重,休想移動得分毫。真人乃曰:“吾去後三日,自有嫡嗣至此,世為汝師也。”

至期,真人獨召王長、趙升二人謂曰:“汝二人道力已深,數合衝舉,尚有餘丹,可分餌之,今日當隨吾上升矣。”亭午,群仙儀從畢至,天樂擁導,真人與王長、趙升在鶴鳴山中,白日升天。諸弟子仰視雲中,良久而沒。時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事,計真人年已一百二十三歲矣。

真人升天後三日,長子張衡從龍虎山適至。諸弟子方悟“嫡嗣”之語,指示封函,備述真人遺命。張衡輕輕舉起,揭封開看,遂向空拜受玉冊、玉印。於是將諸品秘籙,盡心參討,斬妖縛邪,其應如響。至今子孫嗣法,世世為天師。後人論“七試趙升”之事,有詩為證:

世人開口說神仙,眼見何人上九天?

不是仙家盡虛妄,從來難得道心堅。

(《喻世明言》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