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秋收起義(2 / 3)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三團攻占白沙重鎮後,閆林芝在戰鬥過程中將閆仲甫從馬上打落到地,準備按紀律處置,然而在閆仲甫的哀求下,閆靈芝不忍心將其處決,私自將他放走了。被放掉的閆仲甫立即跑到城裏向國民黨反動派通風報信。當毛澤東知道情況後連忙命令隊伍撤出白沙。此時,國民黨反動派在閆仲甫的帶領下來到白沙,然而已人去樓空。國民黨將領驕橫地說:“毛澤東進攻得很迅速,撤退得也很迅速啊!”殊不知,這正是毛澤東的戰略轉移。就在部隊轉移過程中,三團遭受沿途敵軍的包圍,雖然經過拚死搏殺之後衝出包圍,但仍減員嚴重。

閆靈芝傷心欲絕,準備單槍匹馬去找閆仲甫報仇。毛澤東當即喝止住了她,嚴厲地說道:“不要逞匹夫之用。難道我們革命隊伍損失得還不慘重嗎?”這一句質問猶如當頭棒喝,將閆靈芝敲醒,她羞愧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打消了這個錯誤的念頭。

第二團在安源起義後,進攻萍鄉未克,西進攻占了老關、醴陵,又北進占領瀏陽。由於領導麻痹輕敵,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部隊被打散,僅有少數戰士不成建製地突圍出來。第三團於9月11日在銅鼓起義,勝利占領了白沙鎮,9月12日又占領東門市。9月14日敵人兵分兩路包圍第三團,三團在毛澤東的帶領下被迫向上坪撤退。

這一連串的打擊使毛澤東心頭蒙上濃濃的陰雲。看著疲乏的部隊和犧牲的戰友,毛澤東一揮手:“趙冬生,吹!”悲愴的嗩呐聲掠過樹梢直衝雲霄,一直伴著隊伍向遠方退去。想到國際共產主義代表“進攻”的命令和眼前潰敗的隊伍,毛澤東陷入沉思。

工農紅軍的去向和發展問題縈繞在他的心頭,久久不能散去。到底如何重新將打散的隊伍拉攏起來?工農紅軍怎樣在強敵如林的中國生存並發展壯大?這都是橫亙在毛澤東麵前的大問題。文家市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盧德銘、餘灑度率一團和毛澤東在此會師。盧德銘非常高興能與毛澤東相遇,大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而餘灑度因為盲信邱國軒而導致馬失前蹄,又主動撤退,所以心裏憋了一肚子氣,與毛澤東第一次見麵期間就吵吵嚷嚷要再舉兵攻打長沙。毛澤東沒有立即反駁他,隻是事實求是的分析道:“我們對於敵人的強大程度認識不夠,總認為敵人是紙老虎,所以在戰鬥中有些大意而吃了虧。再加上農民群眾被反動派打壓怕了,他們不敢也不能起來反抗,所以導致我們失去人民群眾基礎。這些不利因素都告訴我們不能和敵人硬碰硬地開戰。”

裏仁學校大教室,前委會為下一步行動展開了激烈爭論。毛澤東強調敵我雙方勢力懸殊,不能強攻,隻有站穩腳跟,保存實力,把紅旗樹起來才有出路。餘灑度、蘇先駿和眾多赤衛隊員,革命軍戰士對毛澤東放棄長沙的決定極為不滿,批駁毛澤東是“違抗中央命令”、“膽小”、“逃兵”。一時間懷疑、刁難等重重壓力一起逼向毛澤東。雖然盧德銘同餘灑度等人展開激烈辯論,但是以餘灑度為首的一群人仍然要求進攻長沙。在此情況下,毛澤東以“傘靠骨幹來支撐”的通俗比喻向大家講道理。他說雨傘之所以能撐開擋風遮雨,就是因為有一圈傘骨在四周支持著傘麵,如果沒有了傘骨的支撐,那麼傘也就沒辦法撐起來了。通過這個生動淺顯的例子,他告訴大家,在沒有群眾基礎的這種情況下發動暴動是非常危險的,這段時期工農革命軍處處被動挨打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沒有群眾基礎。麵對餘灑度的疑問,毛澤東緊接著又以“叫花子和龍王比寶”進行比喻,向大家說明問題。他說:“雖然我們工農革命軍和赤衛隊員分布廣泛,但是我們的整體實力比起國民黨來還差得遠,所以說我們現在不是討論“龍王和龍王比寶”的問題,而是“叫花子和龍王比寶”的問題。”他的一席話,生動精辟地講出了工農革命軍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優劣比較,贏得了在家的廣泛讚同。

此時在閆仲甫的引導下,國民黨追剿部隊步步逼近文家市。大敵當前,情況緊急。9月19日毛澤東召開前委會議,決定先撤往萍鄉。鄉親們拽拉著戰士的衣襟,不讓他們離去。有些鄉親們擔心工農革命軍走了之後,國民黨反動派又會開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一時間人心浮躁,士氣低落。於是毛澤東誠懇地告訴大家:“我們的隊伍就是為了解放天下窮苦老百姓,我們現在的撤退隻是戰略上的轉移。我們大踏步地撤退正是為了以後有力地前進。”他滿含深情地向大家許諾一定還會回來的。在毛澤東深情地解釋下,人群才慢慢平靜下來。為了鼓舞士氣,毛澤東讓閆靈芝帶領宣傳隊員們唱起了“暴動歌”。在“暴動,暴動,我們來暴動”的歌聲中,鄉親們依依不舍地送別工農革命戰士們,老鄉們拉著毛委員的手送了一程又一程。

撤退,部隊究竟撤向何方?又一個難題擺在毛澤東的麵前。毛澤東知道靠共產國際紙上談兵的指導是無法成功的。因為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同於俄國,中國人民的革命意識不同於俄國人民的革命意識,中國的革命時期不同於俄國十月革命時期,所以不能按照俄國的革命經驗在中國的實際情形下死板硬套。

毛澤東考慮將隊伍從城市戰移到農村,由“硬碰硬”式的進攻轉為“遊擊型”的戰略防禦。所以他想帶隊伍去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山區,而不是反動勢力猖獗的城市。此時的毛澤東已經在開始醞釀“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方針了。行進過程中,伍中豪等人向毛澤東請教部隊該開往何方。毛澤東攤開地圖,用大手直指羅霄山脈:“到敵人統治力量最薄弱的地方去,建立蘇維埃,開展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像俄國的列寧,在世界的薄弱地方開展革命,原則是一樣的。”大家高興地稱讚這是個好主意。這時有人疑惑地問道:“如果中央領導不同意怎麼辦?”毛澤東淡淡說道:“這些壓力我都考慮過了。大不了就是丟官,坐牢,掉腦袋。現在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在走一條從來沒有走過的路,一條符合實際情況的路。”眾人對毛澤東為革命拋頭顱的奉獻精神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