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標誌性的人物,在述說浙商這一群落時,無法回避。他們或開創了浙商的“第一步”,或揭示某種改革路徑的失敗,或提供一種試錯的樣本。時代的榮耀與不幸,有時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同時附著在他們的身上。

我們選擇魯冠球、徐冠巨、南存輝、宗慶後、陳金義、李書福等11位坐標式浙商,試圖還原他們在製度變遷中的博弈;審視製度環境對於一個企業的影響或個體之於製度環境發展的推動力;也希望從一個側麵反映浙商在大環境變化下所展現的智慧和勇氣,探求浙商的思想如何在製度保障下轉化為先進生產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踐中,浙商深刻地體認了重商主義的價值。在計劃經濟向新興的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草根浙商由利益驅動的自發努力而完成了財富的積累。然而,靠單純利益驅動的發展模式無法持續。

無法回避的是,從當下眾多企業麵臨的生存困境中可以看出,浙商在技術和製度創新方麵正日益式微。

在起始於2008年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麵前,包括浙商在內的中國企業家們在推動技術和製度創新方麵的力度是否足夠大?視野是否足夠廣?

“在創造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一個能在國際上成功的企業絕不是被動的旁觀者。”這是全球深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邁克爾·波特發出的忠告。經過改革開放30年製度創新的積澱,浙商必須學會資源的全球性配置;必須學會運用世界規則,而不是簡單地適應規則;必須學會在實踐中創立有利於市場規則的製度和產品標準。

一些發達國家成功企業和優秀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隻要努力就能在全球實現擁有話語權的技術和製度創新,從而“在全球市場上較競爭者獲得更多財富的持續能力”——這也正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對國際競爭力所下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