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宇宙圖像(2 / 3)

當人們議論到無窮時,這種論證是你會遭遇到的一種陷阱。在一個無限的宇宙,每一點都可以認為是中心,因為在它的每一邊都有無限顆恒星。正確的方法是很久以後才被意識到的,即是先考慮有限的情形,這時所有恒星都相互落到一起,然後在這個區域以外,大體均勻地加上更多的恒星,看情況會如何改變。按照牛頓定律,這額外的恒星平均地講對原先的那些根本沒有什麼影響,所以這些恒星還是同樣快地落到一起。我們願意加上多少恒星就可以加上多少,但是它們仍然總是坍縮在一起。現在我們知道,由於引力總是吸引的,不可能存在一個無限的靜態的宇宙模型。

在20世紀之前從未有人暗示過,宇宙是在膨脹或是在收縮,這有趣地反映了當時的思維風氣。一般認為,宇宙或是以一種不變的狀態已存在了無限長的時間,或以多多少少正如我們今天所看的樣子被創生於有限久的過去。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們傾向於相信永恒的真理,也由於雖然人會生老病死,但宇宙必須是不朽的、不變的這種觀念才能給人以安慰。

甚至那些意識到牛頓的引力理論導致宇宙不可能靜止的人,也沒有想到提出宇宙可能是在膨脹。相反的,他們試圖修正理論,使引力在非常大距離時成為斥力。這不會對行星運動的預言有重大的影響,然而卻允許無限顆恒星的分布保持平衡——鄰近恒星之間的吸引力被遠隔恒星之間的斥力所平衡。然而,現在我們知道,這樣的平衡是不穩定的:如果某一區域內的恒星稍微互相靠近一些,引力就增強,並超過斥力的作用,這樣這些恒星就會繼續落到一起。反之,如果某一區域內的恒星稍微互相遠離一些,斥力就起主導作用,並驅使它們離得更開。

另一個反對無限靜止宇宙的異見通常是歸功於德國哲學家亨利希?奧勃斯,1823年他發表了這個理論。事實上,牛頓的同時代的一些人已經提出過這個問題。甚至奧勃斯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駁這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麼說,這是第一篇被廣泛注意的文章。這無限靜止模型的困難,在於幾乎每一道視線必須終結於某一恒星的表麵。這樣,人們可以預料,整個天空甚至在夜晚都會像太陽那麼明亮。奧勃斯反駁說,遠處恒星的光線由於被它所穿過的物質吸收所減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這相幹的物質將會最終被加熱到發出和恒星一樣強的光為止。唯一的能避免整個天空像太陽那麼亮的結論的方法是,假定恒星並不是永遠那麼亮,而是在有限久的過去才開始發光。這種情況下,吸光物質還沒加熱,或者遠處恒星的光線尚未到達我們這兒。這使我們麵臨著是什麼首次使恒星發光的問題。

當然,宇宙開端的問題在這之前很久就被討論過。根據一些早先的宇宙論和猶太人/基督教/穆斯林傳統,宇宙開端於有限的、並且不是非常遠的過去的某一時刻。對這樣一個開端,有一種議論是感到必須有“第一原因”來解釋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你總可以將一個事件解釋為由於另一個更早的事件所引起的,但是宇宙本身的存在隻有當存在某個開端時才能被解釋。)另一種論證是聖?奧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的著作中提出的。他指出,文明在進步,我們將記住創造這些業績和發展技術的人們。這樣人,也許宇宙,不可能已經存在了太長的時間。聖?奧古斯丁根據《創世紀》一書,接受公元前5000年作為宇宙的被創生的時間。(有趣的是,這和上一次的冰河時間的結束,大約公元前1年相距不遠。考古學家告訴我們,文明實際上是從那時開始的。)另一方麵,亞裏士多德和大多數其他希臘哲學家不喜歡創生的思想,因為它帶有太多的神學幹涉的味道。所以他們相信,人類及其周圍的世界已經並且將繼續永遠存在。

古代的人們已經考慮到上述的文明進步的論點,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災難的重複出現,使人類回到文明的開初,來回答上麵的話難。

1781年,哲學家伊曼**?康德發表了裏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模糊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在這本書中,他深入地考察了關於宇宙在時間上是否有開端、空間上是否有極限的問題。他稱這些問題為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為他感到存在同樣令人信服的論據,來證明宇宙有開端的正命題,以及宇宙已經存在無限久的反命題。他對正命題的論證是:如果宇宙沒有一個開端,則任何事件之前必有無限的時間。他認為這是荒謬的。他對反命題的論證是:如果宇宙有一開端,在它之前必有無限的時間,為何宇宙必須在某一特定的時刻開始呢?事實上,他對正命題和反命題用了同樣的論證。它們都是基於他的隱含的假設,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無限久,時間均可無限地倒溯回去。我們將會看到,在宇宙開端之前時間概念是沒有意義的。這一點是聖?奧古斯丁首先指出的。當他被問及:上帝在創造宇宙之前做什麼?奧古斯丁沒有這樣地回答:他正為問這類問題的人準備地獄。而是說:時間是上帝所創造的宇宙的一個性質,在宇宙開端之前不存在。

當大部分人相信一個本質上靜止不變的宇宙時,關於它有無開端的問題,實在是一個形而上學或神學的問題。按照宇宙存在無限久的理論,或者按照宇宙在某一個有限時刻,以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已經存在了無限久的樣子啟動的理論,我們可以同樣很好地解釋所觀察到的事實。但在1929年,埃德溫?哈勃作出了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觀測,即是不管你往那個方向看,遠處的星係正急速地遠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

這意味著,在早先星體相互之間更加靠近。事實上,似乎在大約100億至200億年之前的某一時刻,它們剛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時候宇宙的密度無限大。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

哈勃的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在這種條件下,所有科學定律並因此所有預見將來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時刻之前有過些事件,它們將不可能影響現在所發生的一切。所以我們可以不理它們,因為它們並沒有可觀測的後果。由於更早的時間根本沒有定義,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人們可以說,時間在大爆炸時有一開端。必須強調的是,這個時間的開端是和早先考慮的非常不同。在一個不變的宇宙中,時間的端點必須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所賦予;宇宙的開端並沒有物理的必要性。人們可以想像上帝在過去的任何時刻創造宇宙。另一方麵,如果宇宙在膨脹,何以宇宙有一個開端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們仍然可以想像,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間創造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時刻,以便它看起來就像發生過大爆炸似的方式創造,但是設想在大爆炸之前創造宇宙是沒有意義的。大爆炸模型並沒有排斥造物主,隻不過對他何時從事這工作加上時間限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