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對當地學校3個初中班和3個高中班的251名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追蹤式調查。一年半的時間裏,這些學生分別從初一升至初三,高一升至高三。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初中階段是一個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期,如果發生心理問題,也是最容易糾正的時期。
調查中,學生各種心理症狀的相關分析以及心理問題檢出率的一致性檢驗證明,隨著年齡增長,雖然初中女生心理症狀的穩定性比男生強,但也是處於低穩定狀態,高中學生體驗到的心理痛苦要比初中嚴重。
專家特別強調,如果家長自己沒有解決孩子心理問題的能力,也要給孩子以精神支持,並向專業心理醫生尋求幫助,使孩子走出這段迷茫。否則會給孩子的人生留下遺憾,造成不可挽回的心理傷害。
而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份調查報告也表明,中國0歲~18歲男孩在學業、體質、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麵均呈現出落後於女孩的跡象,並將這一現象命名為“男孩危機”。
近年來,“男孩危機”並不是危言聳聽,男生在學校中的表現較女生弱,這在低年級表現得尤為明顯。在擔任班幹部的比例、人際交往能力、學習成績等方麵,許多老師和家長都認為,女生表現更為優異。能同時出色完成學業與擔任班集體事務的大多是女生。
現在中國的這下少年,男孩越來越不像男孩
在某小學的二年級老師辦公室,一個男生正在啜泣,他剛剛被班上的一男一女兩個同學玩惡作劇欺負,隻好求助於班主任。“現在班上女孩子有很多厲害的,男孩子怯懦的越來越多。”班主任說。
一位老師說,“男孩子越來越呈現出女孩化趨勢,有時我們都會擔心他們長大會變成‘娘娘腔’,老師們感覺這跟家長的寵溺有關,跟現在食物裏的激素也有關。”一位老師認為,另一個令男孩無所適從的地方則是校園的紀律。為防止學生在校期間發生磕碰受傷的意外,很多學校禁止學生課間休息時在樓道跑動,對學生到操場活動也有所約束,“追趕打鬧”很容易遭到斥責,這對於男孩子們好動的天性多少有些拘束。
“我們還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大型活動的男孩兒主持很難找。”某小學負責人說,每次舉辦活動找主持人時,形象陽光、表現大方、綜合素質優秀的女同學可以找到一批,但相同素質的男生就很少有。老師們還發現,男孩們體能在下降,運動的能力也變弱了,每個班裏都有好幾個“小胖墩”。而他們認為,網絡遊戲是“謀殺”掉很多男孩子陽光活力的元凶。
除了家長的忽視之外,很多數教師對此都持不以為然的態度。
“我覺得氛圍是最重要的,有的班級有優秀的男生帶動,整個班的氛圍就很好。”一小學老師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女生在高年級開始出現青春期的害羞、封閉現象,
在大隊部中這幾年都是男生占大多數。老師們認為,應試教育體製在整體上對女生較為有利,但如果放眼於走出校園後在社會上的發展後勁,目前“男孩危機”似乎還不明顯。盡管承認男孩子在學校表現有不如女生之處,但在采訪中,許多教師都對“男孩危機”的提法不以為然。
現在的男生缺乏傳統男生應有的“陽剛之氣”,是否與學校裏女老師居多有關?不少老師也開始思考這一問題。教育專家認為,現在學校裏大多是女教師,家庭中也多由母親管孩子,這可能會讓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男性特質的影響,對以模仿作為重要成長方式的兒童而言,一個男性榜樣力量的缺失,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莫女士仔細回想,雖然安石從小上學的學校的確女老師居多,但是女老師一般都是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很多時候能和安石接觸都是男老師,若是還有什麼不妥的話,那一定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安石初中的時候莫女士雖對他的衣食照顧的無微不至,但是還沒有意識到有心理發育這個大關,而且那時候學校製度森嚴,全封閉式管理,自己一周也就隻有一天半的時間見安石,孩子還要做作業,且不說她會不會教育安石,首先時間就不允許。
這個時候莫女士禁不住後悔,若是當初不是自己一定堅持把安石送到市裏最好的初中去上學,不是叫他在封閉的環境中無知的長大,而是讓他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成天的抓泥巴爬樹翻牆偶爾的打架逃課,是不是現在的安石就不是這幅模樣呢,可惜悔之晚矣。
更重要的是,蘇靜庭還在外麵應酬,成天在酒席與商務之間忙的暈頭轉向,還不知道自己的寶貝兒子,作為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真的是一個同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