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於敵,謀敵深潰,侵其國土,掠其資源,為己所用,提高軍力。以戰養戰,擴大版圖,先占滿蒙,後滅中國,劍指蘇聯,俯視美國,吞並東亞,世界稱王,這是日本二戰前期的戰略藍圖。
日本,東瀛,在古代文獻《秦始皇本紀》中記載道:始皇之臣徐福,曾率數千童男童女東渡仙島,尋求長生秘方,至此一去無返。再者就是大唐時期的遣唐使,太宗不嫌倭國貧瘠,粗鄙,以上國天威以禮相待。傳授大唐治國之法,贈其寶物,授予爵號,讓其滿載而歸。茶道、書法、鍛造、劍道、耕種、醫術等傳於日本,助其成長,逐漸成為強大文明的國家。
唐朝中後期政治軍力日趨愈下,日本自覺羽翼已滿,無有所學,遂中斷遣唐。明強盛時期,日本又覺國力不敵,甘為藩屬國,效仿明朝,學以自強。至此日本皆以學生的身份,謙卑有禮,互交以學。中國沒有因本國強大而侵略之,反而以友好姿態善待對方,體現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一麵。
而後期日本經過戰國風雲,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自覺強大,遂有占朝侵華之意,妄想讓日本天皇移居北京,自住杭州,故發大軍侵略朝鮮。此時朝鮮乃明朝藩屬國,不敵日軍,隻得向明朝求援。明萬曆皇帝撥派大軍前往,最終勝之,史稱——萬曆朝鮮戰爭!
這次戰爭對中、日、朝三方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朝鮮境內一片焦土,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日本豐臣集團因朝鮮戰場的失利,實力大減,以至於德川勢力崛起,成為豐臣政權覆滅的根本原因之一。明朝方麵因為在戰爭中折損大批精銳,國力衰弱,無力剿滅遼東地區的後金,此消彼長,最終被後金所滅。經曆了這場戰爭,中日雙方再無來往,清朝與德川幕府皆進入了閉關鎖國的階段。
晚清後期經曆**戰爭的失利,逐漸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清政府采取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方針,逐漸學習西方文化,提高軍事國力,勉強支撐搖搖欲墜的大清。而日本因黑船事件,也打開了閉關鎖國的大門,德川幕府滅亡,日本天皇正式執掌日本軍政大權,進入了明治維新時期。
明治維新讓日本迅速崛起,成為東亞的強國之一,此時這位一衣帶水的鄰居,沒有在中國最困難的時期拉一把,與其共同進退,攜手抵禦西方列強。而是脫下了偽善的外衣,露出凶惡貪婪的嘴臉,仗著自己崛起的軍事實力,對外擴張,利用船堅利炮對中國進行了侵略。
旅順之戰,中國輸了,無辜軍民慘遭日軍的屠殺與欺淩。甲午戰爭中國輸了,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丟了台灣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毀於一旦。割地賠款,苦了中華民族,肥了異族強盜。八國聯軍占北京,日本出兵最多,屠殺最多,中國無數奇珍異寶落入強盜的口袋中。
民國新起,中國處於軍閥混戰的局麵,日本又以幕後野心家的身份扶植中國軍閥,讓中國長期處於戰亂中,妨礙中國統一,阻滯中國進步。恨不得中國人為奴為婢,讓出家園,交出所有可利用資源,徹底喪失民族主權。
經曆了九一八事變與濟南慘案的事件,蔣介石深知,日本是對中國最具威脅的國家,遲早要與之一戰,強我中華。然中日實力不成正比,唯有隱忍,強軍建國才是上策。因與蘇俄交惡,中國失去了外援幫助,蔣介石決定以鎢礦為砝碼,與德國形成交易,換取武器彈藥,組建德械師。並邀請德國顧問與教官幫助訓練中國士兵,打算在十年的時間裏組建六十個德械師,利用這些裝備精良,訓練已久的主力與日軍一戰,伺機奪回東北三省,驅趕日軍於國門之外。
可惜這個心願未能達成,又被這個千年‘好’鄰居破壞了。隨著七七事變的爆發,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德國終止了與中國的貿易。至此德械師的訓練達標部隊隻有,中央教導總隊與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六師,八十七師以及八十八師。還有一些部隊雖然名義上是德械師,但是裝備遠遠不足,訓練程度也參差不齊。為了打破日軍從北向南的侵略計劃,蔣介石緊急調集這些德械師進駐上海,希望在淞滬與之一戰,讓日軍的侵略方針改為由東向西,利用地形優勢,長期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