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穿越都市的孤獨(1 / 1)

卡耐基如是說

那些能克服孤寂的人,一定是生活在懷特博士所說的“勇氣的氛圍”裏。我們無論走到哪裏,一定要培養出與人們親密的情誼關係,就好像燃燒的煤油燈一樣,火焰雖小,卻能給人光亮和溫暖。

每個人都有追求,並且希望達到完善,這本是一種天性,但人性的曆程始終與得失相隨,難有十全十美的時候,因而每個人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別是當遇到挫折或打擊後,更應該積極努力地將緊張或焦慮的心態轉移或發泄出來,防止其持續作用而損害健康。如果人們麵對挫折和打擊,將自己“封閉”起來,甚至消極悲觀,獨居一隅,這樣發展下去,就會陷入現代生活易發的“自閉”心理狀態而不能自拔。

暫時的自閉孤獨有時也是一種休息、放鬆及宣泄。但是這種自閉隻能是暫時的,如果長時間陷入其中,必然會導致心靈的失衡,產生走極端的傾向。而且,長期的封閉會阻隔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往。處在封閉環境之中的人,感覺不到封閉,就必然導致精神的委靡、思維的僵滯,這會使人認知狹窄、情感淡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異常。

一個長期被孤獨感籠罩的人,精神受到長時間壓抑的人,不僅會導致心理失去平衡,影響智力和才能的發揮,還會引起人的心理、思想上的一係列變化,使人思想低沉、精神委靡,失去對事業的進取心和對生活的信心。

五年前,馬麗失去了丈夫,她悲痛欲絕。自那以後,她便陷入一種孤獨與痛苦之中。“我該做些什麼呢?”在丈夫離開一個月後的一天晚上,她對朋友哭訴,“我將住到何處?我要怎樣度過以後孤獨而漫長的歲月?”

朋友安慰她說,她的孤獨是因為她身處不幸之中,才50多歲便失去了丈夫,自然悲痛異常,但時間一久,這些傷痛和孤獨就會慢慢消失,她也會開始新的生活,從痛苦的灰燼中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絕望地說道,“我不相信自己還會有幸福。我已不再年輕,孩子也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我孑然一身還有什麼幸福可言呢?”抱著這種孤獨感,馬麗得了嚴重的自憐症,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好幾年過去了,她的心情一直沒有好轉。

有一次,朋友忍不住對她說:“我想,你並不需要別人的同情或憐憫。無論如何,你都應該開始自己的新生活,結交新的朋友,培養新的興趣,千萬不要沉溺在舊的回憶裏。”她沒有把朋友的話聽進去,因為她還在為自己的孤獨自怨自艾。後來,她覺得孩子們應該為她的幸福負責,便搬去與一個結了婚的女兒同住。

但事情的結果並不如意,她的孤僻,使她和女兒都麵臨著一種痛苦,甚至惡化到母女反目成仇。馬麗後來又搬去與兒子同住,但也好不到哪裏去。後來,孩子們隻好買了一間公寓讓她獨住,但這更加重了她的孤獨感。

她對朋友哭訴說,所有的家人都棄她而去,沒有人要她了。馬麗一直都沒有再享受到快樂的生活,因為她認為全世界都在孤立她。她實在是既可憐,又可悲,雖然年過半百了,但還是像小孩一樣沒有成熟。

大多有孤獨感的人,並不情願離群索居、孤身獨守。他們有的是在坎坷難行的人生路上遭遇了痛苦,因而嗟歎人生艱難,埋怨命運刻薄,或痛恨世態炎涼,咒罵人心虛偽;有的是感到自己懷才不遇,知音難覓,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因而不願去理解別人,索性獨處一隅,潔身自好;也有的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在人群中見別人風流瀟灑、知識淵博,因而自慚形穢,不敢也不願意與人交往……境遇各有不同,其結果卻大致相同——把自己置身於孤獨之中,引發無邊的傷感。

在加州奧克蘭的密爾斯大學,校長林·懷特博士在一次女青年會的晚餐聚會上,發表了一篇極為引人注意的演講,內容是有關現代人的孤寂感。“20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獨。”他如此說道,“用大衛·裏斯曼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寂寞的一群’。由於人口愈來愈多,人性已彙集成一片汪洋大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居住在這樣一個‘不拘一格’的世界裏,再加上政府和各種企業經營的模式,人們必須經常由一個地方換到另一個地方工作。於是,人們之間的友誼無法持久,時代就像進入另一個冰河時期一樣,使人的內心覺得冰冷不已。”

那些能克服孤寂的人,一定是生活在懷特博士所說的“勇氣的氛圍”裏。我們無論走到哪裏,一定要培養出與人們親密的情誼關係,就好像燃燒的煤油燈一樣,火焰雖小,卻能給人光亮和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