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 學會說“不”和“好”(1 / 2)

卡耐基如是說

我們一生中所犯的錯誤,大多是在該說“不”時卻說“是”的情況下造成的。

有一天劇作家莫斯·哈特與加森·卡尼說話時,哈特詢問卡尼對第一女主角的真正感覺,卡尼表示自己並不中意,但編劇喜歡她。“別用她。”哈特堅定地對卡尼說,“不要同意,好好聽我的話,我一生中所犯的錯誤,全是在我該說‘不’時卻說‘是’的情況下造成的。”

拒絕的能力是果斷的重要條件,大家總是在要求你——不論是老板、配偶、陌生人、同事或室友。如果你覺得在該拒絕時卻說不出口,那就是在讓別人操縱你的生活。這也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

的確,在啟口說這個簡單的“不”字時,女人尤其覺得難堪。韋氏第三版新國際字典“女性化”一詞的定義是:“接受行動……被動。”許多女人自認所謂的女人味就是優寡斷和被動。有些人覺得慈愛樸實是女人的本分,總是先照顧他人的需要,把自己放在麵。不論別人的要求多麼不合理,對她們而言,答應比拒絕總來得容易,而且不會有罪感。由於一輩子都當二等人,因此對自己作決定的能力也缺乏信心。她們認為:“我怎不同意呢?他比我知道得多,我的意願不值一提。”有些人不說拒絕,是因為覺得這會發爭端,或招人討厭。有些頑固的人甚至認為女人吃虧是天經地義的事。

學會大聲說“不”

女性有拒絕的權利,要學會大聲說“不”。卡耐基也告訴女性,要明白、堅定、大聲地說出“不”。你不必一輩子做個唯唯諾諾的人。威斯康星大學的研究證明:說“不”是一項可以學習的技巧。

1.一開始回答時便說“不”。如果不這麼說,你會以“或許”或“好吧”來結束。

2.用堅定的聲音回答。如果你低聲說出,語氣猶豫,那麼所說的話與聲音將是兩回事,會讓其他人逮住機會。

3.回答簡明扼要。如果你解釋半天,就會變得心慌愧疚或感覺被動,並開始投降。你要做到言簡意賅而誠懇。

4.不要讓焦慮使你說不出拒絕之詞。比如說,你決定與男友分手,不再見麵。你對他沒有興趣,他打電話來約你外出,合適的對話應該像下麵這樣:

他:“小麗,我想見你。”

小麗:“我認為彼此不該再見麵。”

他:“我改變了。”

小麗:“不,我真的不想再見你,也不想再談下去。”

如果你不堅定,則會發出這樣的信息:“我不確定,我可以被說服。”

5.你有說“不”的權利。你有權告訴婆婆你不能為她跑腿辦事,也有權不借錢給親戚,更可以嚴拒登門賣雜誌的推銷員。你也有權保持自己的作息——雖然這與別人的不同。

6.當有明確理由答應時,不必拒絕。說“不”的藝術並非變得自私自利。你必須凡事考慮,包括別人的感覺和你對他人的感覺,這是一種慎重的決定。

比如,最近瑪麗邀請繼母到紐約來慶祝母親節,吃完中餐後去看芭蕾舞。繼母接受了,然後說:“咱們不要出去吃中餐,何不做蛋白起司酥,在家裏吃飯,我還可以看看你的新椅套。”瑪麗原先計劃在前一天晚上開個宴會:做蛋白起司酥不但很麻煩,而且瑪麗還要在宴會後立刻把家裏收拾得幹幹淨淨。瑪麗不想做中飯,希望和繼母去餐廳舒服地吃一餐,但她的需要比瑪麗的重要。因此瑪麗雖然想說“不”,但還是心甘情願地答應,這是出於選擇。

7.當你想說“是”時,千萬別說“不”,否則會將事情帶到另一個極端。有一位報業人員,幾年前,她得到華盛頓一家報紙的編輯工作。那時她與丈夫吉姆住在芝加哥,她回憶道:“我甚至根本沒告訴吉姆我得到了該項工作,隻是徑自拒絕,並非是他不肯,而是我自己斷然回絕,真是瘋狂。一年後當他告訴我說,他經常夢想住在華盛頓時,我覺得自己像傻瓜。”

切記,在這方麵有困擾的並非隻有你一個人,連皇後也有說“不”的困擾。當年36歲的伊朗皇後在美國接受訪問時,她談起生態學、女權、藝術和教育。她說:“要處理這麼多事並不容易,很累人的。當我疲憊時,會食不下咽,感到沮喪……我必須學習說‘不’。”我們必須建立自我價值,如此一來,才能勇敢說“不”。我們必須睜開雙眼、放大直覺,觀照我們隱伏的思考方式,它是讓惡行蔓生的根源;從頭述說事情的原委,拒絕容忍惡劣的行為,伸出求援的雙手,立刻製止惡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