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如是說
對女人而言,創造力不僅是成功的特質,也是魅力的源泉。不斷創新,永遠年輕鮮活的心態才是她永葆美麗的秘訣。
《成功的小子》一書的作者貝莉·費德門談到她早年所接受的藝術訓練情形:
念小學時,有一次藝術課的家庭作業是將一張名畫貼到厚紙板上。老師沒有提到那張畫,隻清楚地交代邊緣要留多少空白,並且以此為標準打分數。上高中後,我痛恨藝術課,要我選修藝術,門兒都沒有。大家都認為我沒有創造力,我也自暴自棄。
那時候我不明白有無創造力的區別。其實,隻是前者在成長過程中認為自己深具創造力,而後者認為自己沒有罷了。
在討論創造力時,我們通常會想到偉大藝術家的成就,如凡·高的畫、莫紮特的音樂、莎士比亞的劇作。這些大師的非凡成就我們無法擁有,但並不表示我們缺乏創造力。
卡耐基常說,人的一生中,無論何種情形,你都要不惜一切代價,走入一種可能激發潛能的氣氛中,可能激發你走上自我發達之路的環境裏。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人,這對於你日後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響。你更要與那些努力想在世界上有所表現的人接近,他們往往誌趣高雅、抱負遠大。接近那些堅持奮鬥的人,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深受他們的感染,養成奮發有為的精神。
卡耐基認為,幾乎所有的人都隻發揮了其能力的15%,不能發揮其餘85%能力的原因在於恐懼、不安、自卑、意誌薄弱及罪惡感。綜合起來,可以說是與外界的不調和,因為不能包容外界環境,就等於是替自己的能力踩了刹車。
一位著名的芝加哥商人,談論起自己在生意上的成功時說:“費一周的時間去拜訪國內的同業商店,有助於獲得新觀念、新方法。”這位商人也承認,他並沒有高出同行多少智慧,就才能而言,某些方麵還不及同行,但他有自己的一套獨特的管理經驗。他每年總要出外旅行一次,去考察各家商店的管理和經營方法。他說,每次旅行回來,他總覺得自己的商店與他旅行以前的時候不一樣了。經營上的小缺點、店員的小疏忽,以前不曾注意到,旅行回來後都被他發現了。於是,為了進一步完善管理,他便會對店務方麵進行革新。伴隨革新措施的實施,他經營的事業又有了新氣象。
住在俄克拉何馬州的一位年輕婦女是卡耐基訓練班的學員,她將自己如何突破習慣束縛的經過告訴了我們:
我先生和我都是電視迷,每天傍晚一下班回家,便立刻打開電視,然後一邊吃速食餐,一邊看電視,直到就寢時間為止。我們很少去拜訪親朋好友或閱讀書報,或到外麵去參加各種活動。因為一想到要因此而錯過某某電視節目,活動便自然取消了。假如有人來拜訪我們,我們也常常心不在焉,隻盼望趕快回到電視機前。一天,我和幾個老朋友一道吃午餐,發現自己很難和他們打成一片,因為他們所談的話題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到別的地方去,也很少閱讀什麼報紙雜誌,我幾乎很少做其他事——除了每天看電視之外,沒有其他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