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讀書十年01(1 / 1)

讀書這個詞,在上小學的年齡讓我覺得是個很大的負擔,因為它奪走了我太多的玩耍時間,又平添了很多大人們覺得很必要,但對我來講似乎並沒有覺得以後的生活中哪點會用到的個種知識和習題,我甚至很嘲笑和鄙視課文裏大肆宣揚的“小聰明”,比如《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什麼的,這種用半個腦袋也能想出的辦法怎麼就那麼讓人敬佩?更多的是表示懷疑,烏鴉我倒是很佩服,畢竟那是動物,可司馬光的故事我就不敢苟同了,那時的我根本沒見過那麼大的缸,大到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掉到了裏麵都會沒了頭頂,雖然後來在農村的親戚家裏真的看到了那一口大的嚇人的缸,但摸著那足有一塊半磚頭厚的缸壁,又開始考慮要用多大的石頭,使出多大的勁才能把它砸開。其實我不願意相信課文裏講的故事是有原因的,那是比上小學還要早的讀書時代,現在叫幼兒園了,在我們那個年代叫育紅班,有大班有小班,六歲的時候上小半,六歲半去大班,到了七歲就可以上小學了。我沒讀過小班,生日小,讓跟著下一撥孩子一起上學,父母托了人才好不容易去了那個叫育紅班的地方,而且跳了半級,直接讀了大班。其實我並不比讀大班的孩子小,確切點說我們出生在同一年,隻是生日比他們小了點而已,那時候老師會發給我們彩色的故事書,好幾個人一本,一圈小腦袋圍在一起擠著看,字是不認得的,隻是為了看圖,卻也能跟著老師讀的故事配合著插畫的情節翻頁。我已經不記得那個讓我對課本裏的名人事跡產生懷疑的故事叫什麼名字了,隻記得那是一個快要死掉的老國王對他的國家裏所有小朋友的一個考驗,每人發了一顆種子,讓他們回到家裏去種,多長時間以後捧著那顆種子長出的植物給老國王看,而老國王就會決定下一個年輕的國王會是誰。到了給老國王看成果的日子,所有的孩子都捧來了五顏六色的花朵,唯有一個孩子拿著一個空空的花盆,而就是這個什麼都沒種出的孩子贏得了接任國王這個大官兒的機會。故事講完了,還做了說明,說老國王給孩子的種子是被煮過的,那些種出了花的孩子偷換了種子,不夠誠實,而隻有那個辛勤為一顆煮熟的種子澆水施肥的孩子才稱得上是優秀而又誠實的國王候選人。所有的小朋友都沉浸在這個教育大家誠實的故事裏,甚至暗自告戒自己,如果有一天遇到了給種子選國王的好事,一定不能讓那個種子發芽,就是發芽了也要旱死它。我很鬱悶,那麼多聰明的知道換種子的孩子怎麼就沒選上,那個傻乎乎,隻知道給熟種子澆水的孩子怎麼就成了國王?這樣的國王能領導好一個國家嗎?這樣的國家早晚得完蛋。我很奇怪哪個城市的小朋友這麼笨,但看到插圖上都是些古代的孩子,想來他們都是外國的,至少不是中國的,心裏也就開心了,外國的孩子笨些好,最好笨死。不過這個破故事留給我的陰影卻是巨大的,我開始覺得所有的故事都是編瞎話兒,騙小孩兒,根本沒有那些事,就是司馬光砸缸也是大人們想出來的而已,聽聽故事就算了,千萬別相信他們要教育給你的東西,於是砸缸的故事沒讓我去學習司馬光的機敏,到讓我知道了,離那個可以蓋過孩子頭的大水缸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