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軍入關,趕走了李自成,建立清朝。滿族貴族成了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清朝剛剛建立時所麵臨的政治難題和365年前蒙古貴族滅南宋時所麵臨的政治難題是一樣的:一個少數民族貴族集團如何實現對一個多數人的民族和其他眾多少數民族的統治?蒙古貴族主要依靠武力和民族壓迫解決了這個問題。滿族貴族開始也是以武力為前提的,但滿族生活於與漢人接近的東北地區,比蒙古族更加熟悉漢族文化,所以,滿族貴族沒有像元朝的蒙古貴族那樣在中亞和西藏文化中尋找部分精神拐杖,而更多地接受了漢族的語言、政治製度及政治思想,明智地克服了民族成見,成功地扮演了中國各民族的統治者,其統治年代長達267年。
清朝初期最大的成功要數武功。從順治到乾隆中期之間,清朝便平定了所有漢族地區,收複了台灣,將蒙古高原、新疆、青海、西藏以及西南邊疆的遼闊地區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在1689年,通過和彼得一世(1672~1725)統治下擴張中的俄國的戰爭,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後經過雍正、乾隆兩代,西南、西北和蒙古地區的局勢完全安定下來了,一個疆域廣闊的多民族帝國重新穩定地屹立在東亞大陸上。
清初在政治上也有一些特點。這個剛剛同部落聯盟告別的新的統治者還帶著明顯的簡樸的風格。據康熙二十九年的數字,皇宮內的用銀還不及明朝晚期的1/40。這相對於明末已經腐敗衰朽的官僚機器是一個進步。清朝承襲明朝的體製,再加損益,建立了一套集權式的中央機構,繼承了科舉製,把大量的漢族知識分子擴充到各級官吏中去,曾許滿漢通婚,赦免了明末加派的賦稅。康熙皇帝(1654~1722)曾先後6次南巡,祭孔廟,謁明太祖陵,召見士人,並免除了所到之處百姓的當年稅糧。經過一係列的政治活動,清廷獲得了漢族地主和知識分子的支持,穩定了對各族人民的統治。
清廷在經濟政策方麵繼承了曆代統治者重視農業的基本國策。對於滿族人民來說,這是一個向全麵農耕定居生活的一次轉折。清朝初期與曆代不同的一個經濟政策對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康熙年間取消了對新增加人口的賦稅,按照地畝征收賦稅,這樣便鬆開了以經濟手段抑製人口增長的繩索,使人口的數量向土地能夠養活的最大值逼近。到康熙的孫子乾隆皇帝(1711~1799)時代,中國的人口首次超過了3億。在中國曆史上,自從春秋戰國時鐵器得到應用之後,人口開始增加,到漢時最高的記錄達到5000萬左右。從漢代到宋代,中國的人口數字大致上在2000萬(最低點甚至少於2000萬)至6000萬之間振蕩。宋代(包括宋、遼金、西夏等)人口的最大值曾達到9000萬左右,但宋代以來的人口數字基本上在5000萬至9000萬左右振蕩。一直到明代萬曆六年(1578)的統計數字也才是6690萬。人口的減少主要是由戰亂和災荒造成的;人口的增加主要在盛世和平安時期,而且與農業的技術進步關係密切,比如,自明朝時期就傳入中國的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甘薯、花生和馬鈴薯等也是人口增加的因素。當然也與朝廷的政策有關。清廷的政策使宋代以來的人口振蕩線被徹底突破了。中國的人口數量達到了曆史上空前的程度。對於人口來說,基數越大,增加的數量就越為可觀。按照傳統社會的標準,人口的數量是繁榮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清朝和曆代中國皇朝相比,在這方麵也是空前的。實際上,乾隆盛世人口的猛增使中國社會走到了衰落的出發點。
和任何前朝一樣,清朝以農為本,由官府嚴格地控製了兵器和火器製造以及一些有大利的手工業和商業,並且采取了比明代更為保守的海外經濟政策。從更廣闊的世界的角度來看,由於歐洲在清朝時期在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方麵飛速的進步,清王朝在傳統舊路上的循行使中國遠遠落在了世界文明進步潮頭的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