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它的建築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大。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是公元前五世紀雅典人為紀念對波斯戰爭的勝利而重建的雅典衛城。衛城建造在陡峭的山岡上。建築物群由前部的山門和勝利神廟、帕提農神廟、伊瑞克先神廟組成,中心是雅典的保護神雅典。帕提農的銅像,分布在岡頂東西長280米、南北最寬處為130米的天然平台上。主神廟帕提農廟位於衛城最高處,是象征男性魁梧與雄壯的陶立克柱式的典範。造型粗獷渾厚,挺拔有力。整個建築用白大理石砌成,銅門鍍金,山牆尖上的裝飾也是金的,山花、隴間板、聖堂牆垣的外簷壁上都是精美的雕刻。瓦璫、柱頭和整個簷部,包括雕刻,都是以紅藍為主、夾雜著金箔的濃重色彩,顯示凝重肅穆而又歡樂生動的格調。與之遙遙相對的伊瑞克先(傳說為雅典人始祖)神廟,是象征女性溫文、典雅的愛奧尼柱式的代表,纖巧秀麗,活潑精致,色彩淡雅,形體多變,與帕提農神廟恰成對比,相映成趣。雅典衛城建築群高低錯落,布局自由,形象完整豐富,反映了古希臘奴隸主民主製度下自由民的理想和感情。
公元前三十年起,羅馬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羅馬文化得以集三洲文化之精華,使西方古典建築進一步發展。羅馬帝國好大喜功,建築數量眾多,型製發達,規模宏偉,裝飾氣派,建有廣場、劇場、鬥獸場、跑馬場、公共浴場、宮殿、府邸、法庭、橋梁及各種紀念性建築。
最大的廣場是建築師為敘利亞人的圖拉真廣場,型製參照東方君主國建築的特點,軸線對稱,並作多層縱深布局。
入口是三跨的凱旋門,廣場中央矗立著圖拉真皇帝的鍍金的騎馬銅像,裏端橫放著圖拉真家族的烏爾比亞巴西利卡(法庭)。其後是一個小院子,中央立著高達35米的圖拉真記功柱,左右是圖書館。穿過小院,是圍廊式的大院子,中央為台基很高、正麵有著八根大柱、豪華非凡的圖拉真廟宇。這個廣場在近300米的深度裏,共有三進建築物,利用一係列的室內外交替,縱橫、大小、開闔、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築物交替,醞釀著高潮的到來,這個高潮就是圖拉真廟宇。古羅馬的廣場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對帝王威勢的炫耀和崇拜。圓形的萬神廟(又名潘提翁神廟)是古羅馬單一空間建築物的傑出代表。它繼承希臘的柱式藝術,並和拱石旋結構結合,創造了石旋柱式。穹窿直徑和高均為43.5米,中央有一直徑8.9米的圓形采光口,象征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聯係。穹頂技術十分高超。
西歐中世紀是神權指揮一切的時代,建築滲透著教會的性質,以教堂與修道院為主。盛行於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初期的哥特式教堂成為這一時期的最高成就。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是其中第一個成熟的作品,建於一一六三年至一二三五年,長達七十二年。它的正麵是一對高60餘米的鍾塔,靠近後麵是一座高達90米的尖塔。大門一反羅馬式厚重陰暗的半圓形拱門的教堂式樣,而采用兩根交叉的曲線結成的線條輕快的尖拱券。尖塔、尖拱券,再加上輕盈透剔的飛扶壁、修長華美的立柱、簇柱等,表現出一種向上升騰、駕空縹緲的外貌,使人們產生超凡入聖的宗教感情。巴黎聖母院的正堂和耳堂交叉,代表基督死難的十字架。正堂內部空間很大,有三四十米高,可容納當時一個區的全部人口。牆壁、柱子也都是向上聳立伸展,在上方形成尖拱形的特殊形式。拱頂上的束柱筋骨嶙峋,蒼勁有力。人們置身在這巨大幽閉的空間之中,感到自己很渺小,祈求上帝保護,拯救靈魂,飛往天國。窗子先由石頭的窗欞分成格子,再用鉛條在格子裏盤上圖畫,然而鑲上彩色玻璃。圖畫都是宗教故事,作為“不識字的人的聖經”。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產生光怪陸離的顏色,成為一團珠光寶氣的神秘的火焰,誘使人們忘卻現實的人間苦難,而去憧憬天國的幻夢。整個建築用石頭砌成,雨果稱之為一支“巨大的石頭交響曲”。此後哥特建築遍及歐洲。英國的坎特伯雷主教堂,德國的科隆教堂,意大利的米蘭教堂都很有名。甚至民間世俗建築也都采用哥特風格。
文藝複興時期,建築竭力恢複和發展希臘羅馬的古典風格,以取代象征神權的哥特風格。從意大利開始影響到歐洲各國,各種穹頂、圓形平麵,特別是合乎人體比例的古典柱式成為建築構圖的主要手段。富有人情味的,安詳而穩重的體態改變了中世紀建築的嶙嶙峋峋的輪廓線。這一時期最宏偉的建築,是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也主持過設計的羅馬教廷的聖彼得大教堂。這座教堂雄偉壯麗。穹頂外部采光塔上十字架尖端高達137.8米,是羅馬全城的最高點。
穹頂呈球麵,富有整體性,直徑41.9米,內部頂高123.4米。來到穹頂下,會感到人的創造力齊天比地,顯示了生氣勃勃的人文主義建築師們的美學理想,但這座教堂的建築前後用了一百多年,主持人幾經變化,教會的橫暴幹預,也使之遭到損害。如十七世紀初奉教皇之令拆去已動工的米開朗琪羅設計的正立麵,加了一段三跨的巴西利卡式大廳,使教堂內部空間和外部形體的完整性都受到了嚴重破壞。
繼文藝複興之後,法國古典主義建築成了歐洲建築發展的主流。十七世紀中央集權的法國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自比為聲勢顯赫的古羅馬帝國,對古羅馬建築也推崇備至,奉為準則。在宣稱“朕即國家”路易十四的命令下,為了“表現君王之偉大與氣概”而興建的凡爾賽宮,是古典主義建築最重要的代表作。凡爾賽宮全長400米,外形整齊對稱,構圖上采用了古典主義提倡的橫三段、縱三段的格式。橫三段是指下麵有水平向的沉重的台基,當中是豎向的門窗式柱廊,上麵有水平向的厚簷。縱三段,當中是主,兩旁對稱,並且是當中的陪襯。主從分明,有條不紊。凡爾賽宮最主要的大廳長76米,寬9.7米,高13.1米。西麵是窗子,東牆安裝17麵大鏡子。壁柱用古羅馬的科林斯式。因為路易十四被尊稱為“太陽王”,柱頭上主要裝飾母題是展開雙翅的太陽。柱身用綠色大理石,柱頭和柱礎是銅鑄鍍金,簷壁塑著花環,簷口坐著天使,拱頂上畫著國王史跡,整個大廳金碧輝煌。宮殿前麵是縱深三公裏的花園,有幾何形的道路網,水池、花圃、樹木,亭子、雕像、噴泉等點綴其中,一切都非常規整。宮殿的後麵有三條放射形的大道,象征各地歸向凡爾賽,凡爾賽領導一切。凡爾賽宮是法國絕對君權的紀念碑,在歐洲影響很大,為各國君王、大貴族所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