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一經創作出來,流傳於世,就成為社會所共有,供千千萬萬群眾鑒賞。而文藝鑒賞是借助文藝作品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再認識,是創作在另一種形式下的繼續,是使文藝創作成為實現了的創作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必須看到,文藝鑒賞是人們一種自覺的審美活動,要想有所收獲,既得到美感享受,又在思想上受到啟迪,那就要善於鑒賞,要遵循鑒賞的規律,懂得鑒賞的方法,充分發揮鑒賞者的主觀能動性,“自己思索,自己作主。”而不應隨人俯仰,人雲亦雲,這樣才能取得鑒賞的相對自由。
文藝鑒賞的社會意義
文藝的價值,文藝的社會功能,是通過人們的文藝鑒賞活動來實現的。離開文藝鑒賞,作品也就無所謂社會效果。假如有一件世上稀有的藝術珍品,創作出來以後就封存起來,永不流傳於世,那又怎能談得上發揮它的社會作用呢?文藝社會功能的實現,除遵循認識論的一般規律外,還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特殊的途徑。這就是文藝主要借助於藝術形象(或意境)的感染,通過作品對人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的作用來實現。文藝是先影響人的思想感情而後影響社會生活的。文藝作品能不能產生社會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產生社會作用?鑒賞者會不會接受文藝作品的影響、會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影響?這都和文藝鑒賞這個中間環節有著密切的關係,都要受到文藝鑒賞活動的製約。
文藝鑒賞的社會意義,一般說來,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文藝鑒賞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
文藝鑒賞是一種審美的認識活動。人的認識領域非常寬廣。“人的認識,在物質生活以外,還從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與物質生活密切聯係),在各種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種關係。”文藝鑒賞屬於文化生活,是人們精神生活中的一種需要,一種享受。在鑒賞活動中,一方麵,文藝作品成了人們認識的對象;另一方麵,鑒賞者在審美享受中得到教益,間接認識了社會,知道了人和人的各種關係。
在人類曆史的黎明時期,原始人在繁重的勞動之餘,以唱歌、舞蹈和說故事來相娛樂,這就是早期人類的文藝鑒賞活動。以後,隨著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發展,文藝鑒賞成了人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如果沒有文藝鑒賞活動,對於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來說,是不可想象和難以忍受的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著名小說《象棋的故事》中,描寫一個律師受到德國法西斯一種特殊方式的迫害——把他單獨囚禁在大旅館的一間房子裏,與外界完全隔絕。這時,他感到的是一片虛無,神經緊張得差不多要繃斷了,隻得靠反複背誦過去記熟的民歌、兒歌、荷馬史詩等,來求得精神上的支持。一次,當他等待提審時,發現衣架上一件軍大衣口袋裏裝著一本書,便冒著生命危險偷到了手,帶回牢房。作家表現這個律師當時的心理活動:我“回到了我的地獄,終於獨自一人,可是又再也不是孤零零地獨自一人的時候,這是多麼幸福的一瞬啊!”“我希望,這是一本使我精神上能夠緊張起來的著作,不是淺薄的、輕鬆的作品,而是可以學習、可以背誦的東西,譬如詩歌,最好是——這是何等大膽狂妄的夢想啊!——歌德或者荷馬的作品。”這篇小說細膩地描繪了一個現代人在與外界隔離時渴求文藝鑒賞的內心活動,生動地顯示出了文藝鑒賞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年齡稍長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人們的精神生活十分貧乏,除了幾個所渭“樣板戲”外,其他文藝作品幾乎均遭禁錮,那種日子多麼叫人窒息!它對青少年精神成長所造成的惡劣後果,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除。現在,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迅速發展,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時,對精神生活、尤其是對文藝鑒賞的需求也空前提高,並向著更高層次、更豐富多采的方向發展,文藝鑒賞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必將發揮愈來愈顯著的作用。
作為社會的人,總希望通過文藝作品了解自己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不但想了解現在,也想了解過去,還想展望未來。文藝把社會生活現象加以集中、概括,予以典型化,描繪出人類社會各個時期的生活圖畫,給人們提供了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形象化的教科書。它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種種障礙,來滿足人們這方麵的精神上的需要。不僅如此,文藝還是藝術家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精神產品,再現了人的豐富多采的生活,表現了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現了人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人們鑒賞文藝作品,能在其中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正如黑格爾所說:“群眾有權利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藝術作品裏重新發見它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現的對象起共鳴。”文藝還有效、集中地將有限、分散的審美經驗係統化,並借助於藝術形象和藝術形象體係,使審美經驗在更高形態上實現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每一部文藝作品,尤其是那些不可多得的珍品,都是一個獨特的審美經驗體係。它們不僅有力地影響著它們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心理,而且會轉化成一種審美傳統,世世代代作用於後人。一部《詩經》,一部《荷馬史詩》,一部《紅樓夢》,一部《人間喜劇》,一部《戰爭與和平》,乃至一尊維納斯雕塑,一幅《自由引導著人民》的繪畫,一首貝多芬的交響曲,一頁王羲之的書法等,一部感人至深的電視劇,一座別出心裁的建築,都是一個偉大民族在一段曆史發展過程中豐富的係統化了的審美經驗的結晶。人們鑒賞這些作品,就必然會接受本民族長期積累的這種審美傳統的影響,並在以後不自覺地運用到自己的審美實踐中去。假如人類不曾產生、也不曾接受過優秀文藝作品的影響,即不曾有過任何審美經驗的積累、係統化和廣泛的傳播,那麼人類靈魂的畸形發展,將是不可避免的。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鬥爭中,形成了趨向於美的本性。藝術家的職責就在於發現美、創造美;人們鑒賞美,也是為了尋求美,享受美。以美誘人,以美感人,以美動人,以美育人,在美的享受中認識周圍世界,豐富精神生活,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體現崇高的社會理想。這正是文藝鑒賞活動不同於科學認識活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