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哉,哀哉,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寶成就了自己的富足,而她卻在一時之間就化為了廢墟。”——《啟示錄》關於巴比倫城陷落後的敘述。
這數日,薩丁尼亞的卡利亞裏港都要忙到飛起了,大大小小的船隻揚起帆劃著槳,來回在海麵上穿梭著,不斷有超載的船隻傾斜著擱淺在棧橋邊,但商賈們還在跳著腳,要工人們往那邊裝載更多的糧食,來換取平衡。
船隊的主人笑了,開始榨取更多的中間利益,他們在船艙上標上等級來,不同區域的,不管是裝人還是裝糧食的,都收取不同的價格。
莊園主也笑了,他們以比往年高兩倍甚至三倍的價格傾銷了小麥,而且本人不用負責運輸和銷售,反正商人們直接把錢物擺在莊園裏,然後直接拉走麥子,還有比這還輕鬆愜意的嗎?很多財富一下膨脹起來的莊園主都考慮在卡利亞裏城裏購置別墅和公寓來,他們需要在未來的房子裏畫上風景畫,建好壁爐,使用四季不斷的花卉打扮,祖先和神的祭壇前要擺上豐足的罌粟子、蜂蜜酒什麼的,這樣他們在農忙的季節可以在鄉下的莊園裏監督奴隸工作,農閑的季節他們就帶著家人與高級奴仆去城裏住宿,那兒有花樣繁多的娛樂、社交活動。
但數日後,那些最渴望笑起來的商人們卻笑不起來了,他們本來的計劃是把小麥在羅馬城附近的港口碼頭卸下,進入倉庫,等待著元老院派專員來出大價錢收購,反正國庫現在因為米特拉達梯戰爭的入賬,十分充盈,在周邊地區直接交給收購專員,也能節省大筆路費。
可是,等到他們在第勒尼安海一側的奧斯蒂亞(奧斯蒂亞大街正是通往此海港)、阿迪亞、阿文尼奧姆乃至更遠的薩利尼,把船隊靠岸後,卻發現早已又另外支自北而南下來的龐大船隊,集中在這幾個地區以比他們低廉不少的價格,拋售起糧食來,當地的很多小商隊一接到這些糧食,就瘋狂地往羅馬城去轉售,而元老院的專員連個影子都沒看到——人家的路途花費也是很寶貴的。
“是來自伊特魯尼亞地區的麥子!”
在喀提林死前,卡拉比斯和一幫騎士、商會自由民就著手在此地建立了“經濟共同體”,當然還有克拉蘇這個大金主在撐腰,他們開采了當地的鐵礦,或直接用葡萄酒在高盧凱爾特人那兒買來大批質地優良的鐵農具、器皿,實行肥料、道路、運輸船隻車輛的共享,在薩丁尼亞還是一團搶購鬧騰時,就攜著集體收獲的麥子迅速搶先南下,先不去羅馬,直接在這些地區“堵截”薩丁尼亞商隊。
果然,這幫來自薩丁尼亞的商隊慌張了,有些人決心破釜沉舟,變大船為小船,又雇傭了很多人力,沿著梯伯河奮力往羅馬城運糧,但該河是出了名的運力不足、靠岸口不足,隻有個能承載大規模運輸的地區,就是用原先瓦林公寓廢墟改建的“卡拉比斯河道大倉庫”,卻也神奇地人去樓空,沒任何人在彼處裝卸貨物,更無論倉庫和吊機的運作了,隻有燈塔上的“帕魯瑪歡迎您”的字樣,還熠熠生輝著。
同時,自各處城門湧入的伊特魯尼亞優質小麥,就在薩丁尼亞商隊們欲哭無淚時,神速地占據了羅馬全城的市場,專員們這時出現了,但他們明顯對經曆海運、期貨搶購後價格飛升的薩丁尼亞小麥不感興趣,打上彼處印記的陶罐他們碰都懶得去碰。
沒超過一個集市日,薩丁尼亞小麥慘跌,很多商隊隻能在奧斯蒂亞、阿迪亞就地以極低的價格出售滿船滿船的糧食,有個別不信邪的,開著船在沿岸的港口一點點販賣,沒多長時間就有付不起船錢的商賈,被憤怒水手扔下了海。當然,集中跑去收購薩丁尼亞麥子的,主力依舊是伊特魯尼亞的商人們,他們現在已不差那麼些錢——羅馬城的糧食儲備已然飽和,價錢也很公道,元老院的父親們都很滿意,準備與該地的維拉農莊簽訂長久的糧食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