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為高等院校非中文專業學生編寫的一部普及唐宋詩詞知識,提高唐宋詩詞鑒賞水平的通識教材,同時適用於具有中等以上學曆的廣大讀者。由於編寫得有特色,即使中文專業的同學也不妨拿來一讀,以資參考。
凡是經得住曆史考驗的,必定是寶貴的。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是其中最精華的唐宋詩詞,很多優秀的篇章不但沒有隨時間的流逝而淹沒,反而曆久彌新,越來越流布人口,深受人們的喜愛。這期間雖也偶遭冷遇以至壓製,但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樣,它總是以更頑強的生命力獲得重生。這充分證明,這份寶貴的遺產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因為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先進文化。
它具有真善美的品格。凡是好詩必定充滿真情實感,而這種情感又必定具有普遍的意義,隻有這樣,它才能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使讀者感到“與我心有戚戚焉”。很難想象,一首矯情造作的詩能得到讀者由衷的喜愛。凡是好詩又必定是向善的,它必定符合社會的規範,具有道德的力量。很難想象,一首偽善邪惡的詩能長期蒙蔽善良人的眼睛。凡是好詩還必定是美的,必定有美麗的形式、美麗的語言、美麗的意境、美麗的思想,從而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很難想象,一首蕪雜醜陋的詩能長久地混跡於聖潔的殿堂。是的,像其他的傳統文化一樣,古典詩歌中不排除也有假惡醜的東西,但是請相信曆史的檢驗,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大浪淘沙,那些久經鑒別而流傳下來的詩歌必定是真善美的結晶。
它充滿智慧和哲思。先哲常說,詩就是生活,詩品即人品。先輩詩人們把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愛情事業最經典的理解和最深刻的體驗用最精辟的語言表現在詩歌中,很多精彩的警句都是他們用畢生的心血凝練出來的,都會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當讀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時,我們好像哲學家一樣在麵對宇宙人生;當讀到“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時,我們會自然地意識到人應該怎樣和自然和諧相處;當讀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時,我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才叫真正的愛情。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因而它也是最高的人文智慧,因為它具有最凝練的形式、最生動的形象、最深刻的意義。在自然科學日新月異的今天,很多人都震懾於它的高度發展,以致誤解隻有自然科學才是科學和智慧,殊不知社會科學也是如此,詩尤是,它是最好的人文的科學、思想的智慧、社會的百科全書、人生的良師益友。
它常讀常新,富於鮮活的生命力。為什麼好詩不厭百回讀?因為每人讀有每人的會意,每回讀有每回的新解。好詩的好處就在於它具有無限的包容性、豐富的潛在性、引人遐思的延展性。當辛棄疾不經意間寫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時,誰能料到千年後的王國維會把它發揮為人生、事業三種境界中的最高境界?當李商隱嘔心瀝血地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謳歌愛情時,誰能料到今日它也可以成為崇高的教師禮讚?當今已進入信息爆炸、商潮滾滾、激烈競爭、崇尚自我的時代,這是時代的進步,但也會帶來一些負麵的影響,諸如無所適從、物欲橫流、迷失自我、情感冷漠等。當你心浮氣躁、茫然若失時,請讀讀唐詩宋詞吧,你定會有所收獲。它會使你回歸到純淨的自然、崇高的聖地、溫暖的親情中,但這又絕不是生硬冰冷的說教,而是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直到成為你血液中的一部分,淨化著你的心靈。
所以我們要讀詩、學詩。
讀詩、學詩可以有不同的層次。對於中文專業,特別是古典文學專業的學生,可從更專業的學術角度、研究角度去進行,這是他們作為遺產守護人的責任。但詩不僅屬於象牙塔裏的專業學者,它屬於所有的人,因為它原本就貼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因而每一個人都可以、也都應該親近它。對這些更廣大的非中文專業的讀者來說,可從廣泛而不乏深入的閱讀、了解、借鑒、吸納入手,以達到增長知識、熱愛傳統文化、提高通識素質的目的。愛它並了解它,這本身也是一種很好的維護和繼承。為此就需要有一個好的讀本,這就是我們編寫這部教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