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民國曆史上最有名的一隻老虎(1 / 3)

網師園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該園始建於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稱——漁隱園,幾經滄桑變更,至清乾隆年間(公元1765年前後)才定名為——網師園。此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到轎廳、萬卷堂、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其亭台樓閣,無不高大敞亮,裝飾雅致。

1931年,虎畫大師張善孖和國畫大師張大千兄弟從上海遷到蘇州,他們兄弟二人在蘇州尋找多日,最後便相中了網師園,這可是一處理想的住所呀。當時網師園的主人是清末奉天將軍張錫鑾。但張錫鑾本人也從未住過此園。張大千因與張錫鑾的兒子張師黃相交甚密,便有了借寓的機會。

就這樣,張善孖和張大千舉家一起搬到網師園,並成立了畫室——大風堂,兩兄弟在網師園內潛心做畫,一時間佳作迭出。張大千主攻的是國畫山水,蘇州有數不盡的山水可供他揮毫,他倒還沒什麼。可是張善孖卻苦了——因為他是畫虎大師。張善孖在四川居住的時候為了畫好老虎,曾經養過兩隻孟加拉虎,可是孟加拉虎喜食牛肉,而四川多豬肉,豬肉累食則生痰,沒過多久,那兩隻孟加拉虎便得氣喘病而一命嗚呼了。

諾大的蘇州城,卻沒有一隻老虎,可供他張善孖臨摹潑墨呀。

事有湊巧。原39軍軍長郝夢麟的部隊在貴州行軍的時候,在深山洞窟裏抓獲了一隻虎崽,郝夢麟與張善孖熟悉,便打電話問他要不要此虎。張善孖大喜過望,雖然身體不好,仍然抱病趕到漢口,載虎而歸。當他抱著小虎經過蘇州城的護龍街一帶時,觀看者人聲鼎沸,道路交通為之堵塞。

這隻小虎在網師園落戶後,張善孖愛撫備至,每日為其溫水沐浴,梳理被毛,並經常到集市上購買活雞野兔而喂之。看著小老虎一天天長大,張善孖就親切地把這隻叢林猛獸叫做了——張虎兒。

張虎兒極通了人性,性情也是頗為馴良。張善孖幾乎與虎兒形影不離,夜間也讓它守在自己榻下。張虎兒乖得可愛,每當主人一喚,它總是俯首貼耳,嘴裏呼呼作響,聆候主人的愛撫和吩咐。每當張善孖作畫寫生時,它或作臥伏狀,或作蹲踞態,或作跳躍勢,還每每引頸長嘯。

經過幾年的飼養,張虎兒從一隻乖巧的小虎仔,最後變成了一隻威風凜凜的大老虎。張善孖每天與張虎兒耳鬢廝磨,對於老虎喜怒哀樂之態無不心領神會,他畫的虎,一肩,一脊,一筋,一爪,無不精力磅礴,精純逼真,隨著張善孖畫虎的聲名遠播,到網師園求虎畫的人,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蘇州書畫界曾舉行過一次收藏珍品展覽觀摩會,凡參加者均應攜個人最得意的書畫文物陳列,名曰——亮寶。會上眾寶爭瑰,異珍薈爍。沒想到張善孖竟帶著張虎兒進來,並把它帶到台上,他大聲說道:“這虎兒便是兄弟的展物,請各位觀賞!”眾人皆震驚不已,羨慕和驚歎之聲,不絕於耳。

當代上海女畫家、張善孖的門生章述亭也是特別喜歡張虎兒,這位美女畫家還專門騎著張虎兒拍攝了一張照片,這張珍貴的照片至今還有保留,成為了章宅的傳家之寶。

1934年秋,張善孖和張大千兄弟二人聯合在北平舉辦畫展。張善孖為了不辱大風堂的聲譽,他先是去黃山寫生。並棲居在一破敗古寺中一住數月,等他對虎類生活的環境有了更深的理解後,這才回到了網師園,張善孖麵對張虎兒,苦畫月餘,一幅丈二巨卷,名叫《黃山神虎》的力作便完成了——這副畫畫麵頂端是數條瀑布飛瀉而下,浪花飛濺,中間是白雲,如絮如煙,下右側則是蒼鬆樹梢,在寒風中抖瑟,畫麵上的張虎兒從山頂猛撲下來,怒目張牙,虎威逼人,如聞狂吼,天搖地動!

張虎兒看著畫上的自己,滿意得也是搖頭擺尾,一個勁地連聲嘯叫。張善孖畫了虎畫萬千,這一副《黃山神虎》才是他最滿意的作品。他乘興還題了一首七絕:石濤畫鬆能畫皮,漸江畫山能畫骨。兩師黃山住半生,未見當年此神物。

張善孖對這幅巨畫珍愛異常,在北平畫展開幕當日,他還親自在虎圖下麵寫上了6個小字——此畫為非賣品。

這副氣勢滔滔,虎氣逼人的大作吸引了無數的觀眾,《黃山神虎》麵前,一時人滿為患。宋哲元將軍當時任29軍軍,他也參加了畫展。宋將軍看到張善孖的《黃山神虎》圖,頓覺眼前一亮,讚不絕口,觀賞良久,不想離去。總參議肖振瀛看出他有買畫的意思,遂向主持畫展的人提出:是否可以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