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葆嘉.旅遊學原理[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申葆嘉.我的旅遊觀[J].旅遊學刊,2008(2).
[3]王健.關於旅遊學科發展與旅遊管理專業課程體係建設的思考[J].旅遊學刊,2008(3).
[4]李天元,王連義.旅遊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5]國家旅遊局人事勞動教育司.旅遊學概論[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1.
[6]申葆嘉.國外旅遊研究進展[J].旅遊學刊,1996(2).
[7]謝彥君.論旅遊的本質與特征[J].旅遊學刊,1998.
[8]馬勇.旅遊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田裏.現代旅遊學導論[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
[10]王德剛.論旅遊學研究的對象和任務[J].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
[11]王昆欣.旅遊學科“元研究”之思考[J].旅遊學刊,2003(2).
[12]黃翔,連建功.旅遊節慶與品牌建設[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
[13]張廣瑞等.2003—2005年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4]劉太萍,殷敏.中國節事旅遊營銷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
[15]劉偉,朱玉槐.旅遊學[M].廣東:廣東旅遊出版社,2004.
[16]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N].新華網,2009-12-3.
[17]楊公素.回憶“文革”時期的旅遊外交[J].國際政治研究,1994(3).
[18]李天元.旅遊學概論[M].第6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
[19][澳]克裏斯·庫珀等.旅遊學[M].第3版.張俐俐,蔡利平主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0]王洪濱,高蘇.旅遊學概論[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10.
[21]王德剛.旅遊學概論[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22]田裏.旅遊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23]王琦.新編旅遊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4]程道品、伍進.旅遊市場營銷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5]明慶忠.旅遊地規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6]馬聰玲.我國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建議(旅遊綠皮書,2001~2003)中國旅遊發展: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7]楊桂華、陶犁.旅遊資源學[M].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
[28]謝彥君.基礎旅遊學[M].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2004.
[29]餘青、吳必虎.近年來中國旅遊開發與管理態勢研究[J].人文地理,2003(5).
[30]張洪、張燕.從開發角度認識旅遊產品和旅遊資源[J].河海大學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