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11月新中國第一家旅行社誕生算起,我國旅遊業已經走過了將近60年的曆程。經過20年來的發展,我國旅遊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產業形象日益鮮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2005年,我國入境旅遊業和國內旅遊業收入總計7586億元,中國國內旅遊業的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入境旅遊業和出境旅遊業的規模分別位居世界第四位和亞洲第一位。在20多年的發展中,我國旅遊企業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其中,飯店數量從80年代初的203家增加到2005年的12024家,旅行社也從國中青三大社一統天下發展到高度競爭的狀況,2005年全國一共擁有1.6萬家旅行社。國家旅遊局公布的《2005中國旅遊景區發展報告》也顯示,我國旅遊景區的數量已達2萬家左右,其中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文化遺產31個。
雖然我國旅遊產業的規模已經位居世界前列,旅遊企業的數量也已相當龐大,但是我國旅遊業的競爭能力並不強,特別是旅遊企業的競爭能力還比較低下。在談到我國旅遊產業組織特征的時候,我們常常提到的幾個字是“小”、“散”、“弱”、“差”。實際上,由於旅遊消費的多樣化、多層次性和在時間上的波動性和不均衡性,再加上旅遊資源的分散性、不可移動性等特征,一地的旅遊企業隻能在某一特定的區域範圍內為一定數量的旅遊者提供旅遊產品,大規模的生產活動無法開展,跨地區的產品流動也不可能實現。因此,在旅遊產業中,“小”和“散”可以說是所有國家在單一地點運營的旅遊企業的共同特征。但是,旅遊業發達國家的旅遊企業往往通過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依靠各種各樣的集團化和聯合——既包括了本行業內部的聯合、也包括行業間的聯合;既包括了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等涉及產權整合的聯合,也包括了聯盟、特許經營、管理合同等不涉及產權的聯合——來克服旅遊產業組織中“小”、“散”的不利因素,從而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造就了眾多強大的旅遊企業集團。而我國旅遊產業之所以弱小、產業績效之所以差,關鍵原因不在於形式上的“小”和“散”,而在於實質上的“小”和“散”。在我國,由於長期計劃經濟體製下形成的“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等弊端,再加上我國旅遊產業的發展還處在早期階段,旅遊企業大多是單體經營,地域性色彩濃重,兼並、收購、聯合等企業組織調整行為受到體製性因素和市場發育不成熟的影響成效不大。“形散神也散”的產業組織特征使得企業無法有效利用規模經濟提高自己的經營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必然導致我國旅遊產業的弱小。無論從資產規模、營業收入規模、贏利能力角度看,還是從業務地點分布、業務類型多樣性角度看,我國旅遊企業與國外有競爭力的旅遊企業相比都還存在相當巨大的差距。例如,上海錦江國際集團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旅遊企業集團之一。2005年,錦江國際集團投資和管理著208家飯店、4萬餘間(套)客房,並且還經營著餐飲、旅遊交通等業務,在國內旅遊產業中已經算得上是翹楚。同一年,全球飯店業中排名第一的洲際集團擁有飯店3600多家,客房總數53.75萬間,在全球將近100個國家或地區開展業務,擁有洲際、假日等7個不同類型的飯店品牌。僅2005年一年,洲際集團新增的飯店就達到了137家,新增客房4.63萬間,洲際集團一年的飯店業務增量就已經相當於錦江國際的現有全部業務存量。
目前我國旅遊業正處於高速增長的時期,前景令人樂觀。但是,在目前旅遊業幾乎完全開放、國內外旅遊企業存在重大差距的背景下,即使未來中國旅遊業的規模位居世界第一,也並不一定表明中國成為了一個旅遊強國(因為這種規模、這種繁榮和昌盛有可能主要是外資企業的貢獻所致)。隻有本土的旅遊企業(而非在中國領土上經營的所有企業)的繁榮和昌盛,才意味著中國旅遊業的強大。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能否提高中國旅遊企業的競爭力,將是我國能否從旅遊大國向旅遊強國轉變的關鍵。而提高中國旅遊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又在於我們能否推動一批高效率的本土旅遊企業集團的快速成長。
本書正是基於上述問題而寫作的。我們希望通過對旅遊企業集團的理論探討和案例分析,使學者、經營者和政府管理者能夠有所啟示,能夠沿著某一方麵做一些更為深入的摸索。倘能如此,做到 “拋磚引玉”或為讀者提供哪怕一點點的有益收獲,本書的目的即算實現。
秦宇
200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