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婦科良藥——鹿胎(1 / 3)

鹿胎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胎獸及胎盤。主產於黑龍江、四川等地。

1.采收加工

將妊娠母鹿剖腹,取出胎獸及胎盤,除盡殘肉、油脂,製成鹿胎粉和烤胎。鹿胎粉:先用熱水澆燙鹿胎,摘淨胎毛後以清水衝洗幹淨,連同胎盤,羊水一起放入鍋內,加水15千克左右,煮至胎兒骨肉分離時,再用文火焙炒。將頭骨和長軸骨取出砸碎單獨烘烤,至骨肉均已酥黃純幹時粉碎成80~100目的鹿胎粉,置陰涼幹燥處保存。烤胎:淨鹿胎用清水洗淨,晾幹毛後放入60°白酒或食用酒精中浸泡2~3天,取出後風幹2小時左右,調整胎兒姿勢,四肢折回壓在腹下,頭頸彎曲向後,嘴巴插至左肋下,用鐵絲或細麻繩固定。再放入90~100℃的幹燥箱內的鐵絲網上烘烤。烤2~3小時,胎兒腹部膨大,紮眼放去氣和腹水,待冷涼後,取出,放至通風處風幹。以後烘烤和風幹交替進行,直至幹燥。

2.性狀鑒別

花鹿胎或馬鹿胎,大多數都是單胎,少數為雙胎,稀有三胎者。大小不一,全體彎曲,頭大,嘴尖,下唇較長,四肢細長,有2蹄,尾短,脊背皮毛有小白色點,鮮時色淡,幹燥後呈棕紅色。質堅硬,不易折斷,氣微腥。以幼小、無毛、胎胞完整、無臭味者為佳。

3.混淆品鑒別

鹿胎常見的混淆品種有:

(1)仔鹿、乳鹿:小梅花鹿或小馬鹿在出生時死亡或出生後被淘汰殺死者稱為仔鹿;發育健全、正常出生的仔鹿,在哺乳期被殺死或因外傷致死的稱為乳鹿。二者均為鹿而不是胎,故不可作鹿胎入藥。其鑒別特征如下:四肢發達,體形完備,無胎衣和羊水;肺部有空氣存在,放置水中能浮於水麵(鹿胎則沉入水下);蹄甲掌胝灰黑色,無軟骨樣的白膜或白膜殘缺不全(鹿胎蹄甲掌胝有軟骨樣白膜,膜質完整無損);肛門較鬆弛,變形,常有糞便殘跡(鹿胎肛門緊縮,平整,無糞跡)。

(2)黃牛胎:為牛科動物黃牛的幹燥胎體及胎盤。主產於東北及西北等地。牛胎多為單胎,胎仔類似馬鹿胎。但皮色顯黃,毛質細軟,四肢粗壯,頭部長圓形,額麵平整,嘴方上唇較厚,蹄甲圓潤,較大,尾長。

(3)羊胎:為牛科動物綿羊或山羊的幹燥胎體及胎盤,主產於東北和西北地區。羊胎類似梅花鹿胎,但胎仔較小,全體灰白色,頭部尖,上唇較長,尾部較寬大(綿羊)或扁圓較長(山羊),脊背兩側無白色斑點。

(4)獐胎:為鹿科動物獐(原麝)的幹燥胎體及胎盤,主產於東北及西北地區。獐每孕1~3胎,雙胎占80%左右。獐胎似梅花鹿胎,胎仔甚小(初生仔獐500~700克),全體深褐色,背部及體側白色斑點較多,蹄甲狹長,尾部甚短。

(5)麅胎:為鹿科動物麅子的幹燥胎體及胎盤。主產於東北地區。麅胎似梅花鹿胎,脊背兩側亦有白色斑點,但胎仔小,胎衣甚薄,口內無齒,尾短小。

4.性能與主治

鹿胎性溫,味甘、鹹。歸腎經。有益腎壯陽、補虛生精之功,被認為是婦科良藥,能調理婦女內分泌平衡,用於養血調經,婦女宮寒不孕、虛寒崩漏帶下,同時又是良好的滋補品,可主治虛損勞瘵、精血不足、腰膝酸軟等。西醫認為,胎素中含有多種天然內分泌激素,主要是刺激與調整人體內分泌,調節各器官功能,其中天然生物活性物質能有效地清除代謝廢物自由基,防止脂質過氧化過程,延緩衰老。

5.用法用量與宜忌

內服:入丸散,6~15克;鮮胎可煮汁熬膏。上焦有痰熱,胃中有火者忌用。

6.貯藏保管

置陰涼通風幹燥處,防塵,防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