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仙獸——鹿
在祖國的大東北,白山黑水,沃野良田,養育了粗獷豪爽的東北人民,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江兩岸,豆浪搖鈴,麥海飄香,興安山脈,鬆濤跌宕,白樺玉立,七月流火,綠草如茵,金秋時節,層林盡染,隆冬時分,白雪飄飄,山嶽潛形,銀裝素裹,冰清玉潔,寒暑迥異,四時不同,實為壯觀……這兒也生長著人們熟知的一種野生動物——鹿。無論樹林內外,山上山下,總有它的蹤跡。它以優美的形體、雅致的毛色和貴重的茸角而受人喜愛。
鹿屬角亞目,鹿科,反芻哺乳動物。其生態可塑性極強,不論是森林、草原、熱帶、寒帶,還是少雨幹燥、多雨潮濕、嚴寒多雪的地區,鹿對生存條件都具有相當強的適應能力。《埤雅》雲:鹿乃仙獸,自能樂性。在古代,人們不斷賦予鹿神的含義,許多關於鹿的優美動聽的神話傳說,通過民間故事和文學作品的形式流傳至今。人們常把梅花鹿比作神或神的意誌的化身,說它是一種神奇的動物,能“救苦救難,免災治病”,有些神仙即以梅花鹿為坐騎,腳踩祥雲,遍遊寰宇,或馳騁疆場,神力無比。古人崇拜“福祿壽三星高照”,往往用蝙蝠、梅花鹿、壽桃來作象征,因“鹿”與“祿”諧音,所以鹿也被視為吉祥、幸福的象征。人們還把鹿與仙鶴畫在一起,題名為“鹿鶴同春”,南極仙翁身邊就有仙鶴、鹿童……所有這些,充分說明了人們對鹿的喜愛,並在鹿身上寄予了美好的願望。
鹿性溫順、膽怯、嬌羞,猶如未見過世麵的少女,羞答答地遠離人群,稍有一點動靜,即會嚇得沒命奔跑。它多在晨昏活動,行動輕快迅速,喜群居,“分背而食,食則相呼,行則相旅,居則環角向外以防患,臥則口朝尾閭以通督脈。”鹿嗅覺敏銳,“苟上風有獵犬及人,能嗅得之”。聽覺亦十分靈敏,“能辨微聲”,但視覺較弱。“其足甚捷,行走如飛,故不易獵獲”。據《述異記》雲:“鹿千歲色蒼,一千五百歲色白,三千歲色黑,黑鹿骨亦黑,為捕食之,可長生也。”《蠕範》中亦雲:“隴蜀餘聞雲,明正統十五年,洋縣橫溪獲一白鹿,項有銅牌,上有鐫刻皆漫減,惟唐字可辨,其在千年以上者無疑。”由此可見,鹿的壽命是相當長的,稱為仙獸,亦不無一定的道理。
此外,鹿亦是“愛情至上”主義者,在一年一度的繁殖季節,雌鹿和雄鹿都很興奮,特別是雄鹿,興奮得廢寢忘食,“呦呦鹿鳴”,求偶之聲在數裏之外都可以聽到。有時,雄鹿還會為爭奪雌偶而發生殘酷的角鬥,角鬥時,兩隻公鹿頸腺腫大,鼻孔怒張,兩眼凶光閃爍,全無往日懦弱膽怯的神態,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不共戴天”之勢,呈現出十足英勇的“鬥士”風采。砰砰巨響,撞角之聲震撼原野,場麵十分壯觀。這種為了愛情而不惜粉身碎骨的精神,讓人為之歎服。通過角鬥,惟有勝利者才能有傳宗接代的機會,這也遵從了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保證了後代的優生優育,物競天擇,無怪乎鹿都是那樣的矯健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