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從客觀方麵說,吳三桂起兵,有著廣泛的甚至深厚的社會基礎,這是推動他前進的基本動力。他在雲南振臂一呼,天下響應,東西南北“在在鼎沸”。既然他反叛朝廷,何以如此得人心?這是因為剛剛建立起全國統治的清朝並未得天下之歡心,清兵南下屠殺過成千上萬的漢人。前事不遠,人們記憶猶新,那種亡國遺恨不會在短期內被消除。新來的統治者、清朝的封疆大吏、地方官府,並未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光明,相反,想法魚肉百姓。舊恨新仇,激起人們怒火中燒。他們響應吳三桂起兵,正是這種不滿和憤怒的總爆發。這一點,聖祖也認識得很清楚,他說:“吳三桂初叛時,散布偽劄,煽惑人心,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澤素未孚洽,吏治不能剔罄所致。”這也是同題的症結之一。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已降清的將吏紛紛倒戈,百姓紛紛參軍參戰,在很短的時間,把清朝置於空前孤立、空前危機的境地。發動和領導這場鬥爭的,既不是普通農民,也不是一般的士人,卻是原明的顯官,當時顯赫的親王,他的部屬骨幹也都屆於統治階層的人物。他們同清抗爭,不過是為一己集團的利益,並利用了人民的抗清心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吳三桂起兵不能說成是“起義”、“抗清竹的正義事業。無論是吳三桂,還是耿精忠、尚之信及具有關聯的一群人,無一例外地都是寄生的腐敗的集團,他們還保持著原明的某些腐朽習性,力圖維護以往的舊製度,保持著他們政治上經濟上特殊權利。在他們的王府範圍,實則帶有農奴製的特征。不言而喻,以吳三桂為首掀起的這場鬥爭,最終不可能給人民帶來好結果口廣大人民群眾中途拋棄了他們,原因即根源於此。
但是,戰爭具有一種偉力,它能把那些用行政命令而無法捎除的陳規舊跡一掃而盡。吳三桂發動內戰,以巨大的力量衝擊了清朝統治者強加給人民的某些不合時宜的枷鎖,並打破它的統一,使之在新的基礎上再統一,調整和修改以往不適應時代要求的政策,實行新的政策。無疑,這些都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同樣,聖祖傾全國人力物力來進行這場戰爭,最終消滅了吳三桂等各個政治與軍事政權。在中國土地上,徹底鏟除了明末以來所形成的腐敗的封建官僚兼地主的軍閥集團。拔掉了植根在封建製度上的一個毒瘤,這也有利於社會的進步。
吳三桂以失敗告終,是很可悲的。他本來有勝利的可能性。主要問題是吳三桂在軍事上沒有取得穩定的勝利,而所取得的勝利叉沒能鞏固下去。軍事的失敗,又根源於吳三桂的戰略思想的錯誤。他從雲南出兵,以閃電的速度直進至長江南岸,如果他能乘清兵未集,迅速渡江,進至黃河流域,截斷清朝東南的漕運,號召黃河以北原明朝降官降將倒戈,進而再帶動人民群眾響應,將置清朝於極端孤立叉措手不及的困境中。如有可能,就進逼京畿,將迫使清朝統治者北遷,或許被逼回關東老家,也不是沒有可能。可是,吳三桂沒有這樣做。他最大的失誤是,駐足湖南而停止進兵,從而使清軍集結,聖祖調兵遣將,從容部署贏得了時間。他在軍事上陷入保守主義,消極防守巳得陣地,部隊的銳氣一落千丈。麵聖祖則采取穩住長江防線,頂住湖南吳軍的軍事壓力,從其兩個德翼展開進攻,各個擊破後,再集中全力對付湖南的吳軍。這個戰略擊中了吳三桂的要害,可惜他至死不悟,聽任清軍的分進宰割!等到吳三桂死後,吳應期提出北進計劃,為時已晚!。
按照聖祖的戰略計劃,本來可以縮短戰爭的延續時間,有可能盡早結束。問題就出在他所任命的各路統帥、將軍,大多是無能怯懦之輩,不敢向吳軍進攻,以各種借口拖延進軍時間。他們不以國事為憂,卻如平日在京師那樣恣意享樂,致使總攻時間一再延期,對峙局麵也一再延續下去。從他們的怯懦無能,就給吳軍戰勝清軍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吳三桂卻沒有利用!沒有軍事上的穩固勝利,就無法保持政治上的優勢。
吳三桂的失敗,還在於政治上的分散,沒有形成一個核心力量。他跟各軍事集團如耿精忠、孫延齡、王輔臣、鄭之茂等,不過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吳三桂的年號,並未獲得他們的承認。因之也沒有形成集中統一的指揮、統一的步驟,彼此不受約束,各立旗號,孤立作戰。吳三桂僅僅以一紙之“劄”,給某人一個名號,封個官職即萬事大吉!就是說,沒有一個統一的政綱。比如,他至湖南不進,意欲何為?是企圖建立半壁江山?還是最終退回雲南?人們並不清楚。沒有目標的鬥爭,是盲目的、不清醒的、偏離方向的鬥爭。因此,他與耿精忠、王輔臣等都是各顧各的利益,形成不了一個有核心的統一支配的政治力量。王輔臣孤軍戰西北,終致被逼降;四川鄭之茂等救援不成,也縮回四川束手待斃;孫延齡三心二意,被吳三桂幹掉,自失一助;耿精忠獨自掙紮於東南沿海,直至被殲滅,吳三桂愛莫能助,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羽翼逐個被消滅,而他們被消滅之後,厄運便降臨到他自己頭上!
吳三桂這個人,反複無常,所謂見利忘義,備受人們譴責。明清之際的曆史相當複雜,他處在這個環境中,以及他的特殊的機遇,思想不可能那麼單一明了。在他身上,體現了時代的特征,構成了那個時代的集矛盾於一身的一大典型人物。他在明,有功於明,奮戰山海關內外,阻擊清軍,保衛明朝江山社稷,人清,又建大功於清,首戰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農民軍,既為亡明報了仇,又為清人主中原首開勝利紀錄。其後,他西征南討,不遺餘力。他為清朝打天下,清朝開國者和他們的子孫不應忘記,更不能一筆勾銷!此事由於聖祖處理三藩問題不當,政策上有重大失誤,即從根本上損害了三藩的利益,且違背已許下的諾言。聖祖即位時不過是一孩童,對前朝事沒有經曆,亦無體驗,他還不懂得如何珍惜他們的利益,在不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下,如何加以保護。吳三桂頑強地維護他的特殊利益,當此利益一旦受到危害,便不惜孤注一擲,鋌而走險。不管怎麼說,激化成戰爭、並造成持續八年之久的戰亂,聖祖和參與決策的人都不能逃脫責任。後來,聖祖的孫子乾隆頗有點求實精神,他對吳三桂的評價是:“功者功之,罪者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