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dǎo

倒牆不倒基。

倒黴事偏跟背時人。

倒驢不倒架。

倒運的黃鼠狼被雞咬死。

第十四節 dào

到哪山,砍哪柴;到哪河,脫哪鞋。

到老才來學吹笛,學得會來氣也絕。

到處有人情,有雨好借傘。

到處有緣到處樂,隨時守分隨時安。

到處留心皆學問。

到處黃土都埋人。

到處的磨眼都朝天。

到處可安家,遍地是黃金。

到處的鴨都是扁嘴的。

到處打鐵不點燈。

到處桃梅一樣花。

到什麼山,唱什麼戲;吃什麼齋,念什麼佛。

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到什麼山,割什麼草。

到了雨水天,大家尋事幹。

到了彎身樹,不得不彎身。

到了山裏再砍柴,到了河裏再脫鞋。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在人為,時到當為。

道道有門,門門有神。

道奶奶心,秤鉤子心。

道德仁義,無禮不成。

道理講得通,口服心也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源遠流長的龍文化內涵

我國龍文化發展了8000年之久,源遠流長,龍的形象已經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文化的各個層麵,呈現出多彩多姿的景象。

詩歌是我國文學中出現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詩歌集《詩經》中,就已有關於龍的描述:“龍旗十乘”、“龍旗陽陽”,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動中,繪有龍紋的旗幟迎風獵獵的神聖莊嚴場麵。

在春秋戰國時興起的《楚辭》中,龍也是詩人幻想詠頌的對象。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膾炙人口的《離騷》中,以真摯的語句、豐富的修辭表現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強烈的憂國情懷。

當屈原講到他因不見容於楚國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賢女、聖妃時,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樣駕起龍車在彩雲中遨遊:

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用兮,吾將遠適以自疏。

屯餘車其千乘兮,齊玉紱而奔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為我駕起那矯健的飛龍,乘上玉與象牙裝飾的車輛。君臣心誌不一,又豈能共處?不如我自己離去,適彼遠方!我的車隊有千輛,排列整齊,隊伍威武,隆隆驅馳。每輛車有八條蜿蜒的神龍牽曳,車上飄動著五彩的雲旗,我就這樣遠離人間而去。

在屈原的另一組詩《九歌》中,屈原將民間祀神的巫歌進行了藝術的加工,注入了自己的炙熱的情感,使詩句充滿了奇幻瑰麗的浪漫色彩。詩中描寫的仙人,大都有駕龍的神車,因而詩中有不少涉及龍的詩句。

在漢代以後,由於帝王們的倡導和喜愛,賦這一文學體裁發展很快,內容與風格上則變得綺麗空虛、百般鋪陳,成了歌功頌德的文體。由於當時瑞符之說大行,而瑞符又以龍為最,於是,龍成了賦的主要題材。

唐宋時期的賦中也不時出現所謂的“龍賦”,個別大作家手筆的龍賦別有一番氣象。如白居易的《黑龍飲渭水賦》,盡管完全是詩人的想象,但給人栩栩如生、神態畢現之感,有相當的文學價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作《龍賦》,以龍喻人,別開生麵。

在古代七言與五言詩歌中,詩人們大多是以龍喻人,直接詠龍的並不多見。在唐代詩歌總集《全唐詩》中,僅收錄了唐初詩人李礄的一首《龍》。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

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雲出鼎湖。

希逢聖人步,庭闕正晨超。

除了這類在內容與藝術上直接描述的龍詩之外,還有一些描寫與“龍”有關的自然現象和民俗活動的詩,由於作者有細致的觀察,顯得生動、真實、細膩,有較高的藝術性。比如宋代歐陽修的《百子坑賽龍詩》,描寫的就是民間祈雨的情景:

明朝老農拜潭側,鼓聲坎坎鳴山隅。

野巫醉飽廟門合,狼籍烏鳥爭殘餘。

在這首詩中,歐陽修先寫了降雨情形,然後寫了祈雨經驗、農民萬分歡欣的場麵,場景活靈活現。

再比如陸遊的《龍掛》詩中,有“山摧江溢路不通,連根拔出千尺鬆”的句子,表麵上寫龍,形容的實際上是龍卷風。詩句將龍這種神獸與自然力量相結合,使令人驚悸的氣勢和破壞力躍然紙上。

在我國古代的小說中,龍也是個重要角色。我國小說源於“誌怪”與傳奇,而誌怪傳奇又與古代的神話傳說有淵源的關係,因此神話中的龍也就進了小說。較早的有《搜神記》、《續玄怪錄》、《宣室誌》等,最精彩的,是李朝威所著的《柳毅傳書》。

《柳毅傳書》中寫書生柳毅落第回鄉,途經涇陽遇一龍女,發現龍女受夫家虐待,被趕到荒野上牧羊。柳毅同情龍女的遭遇,就替龍女給她的父親洞庭君傳信。

洞庭君的弟弟,也就是龍女的叔叔錢塘君性格急躁,聽說侄女受欺負後十分生氣,直接跑到徑陽處罰了龍女的夫家人,把龍女接回了龍宮,並要將龍女嫁給柳毅。

由於龍女的父親洞庭君嫌棄柳毅是個凡人,因此對他言辭傲慢,使柳毅很反感,就果斷地拒絕了這門親事。可是龍女早已愛慕上了柳毅,就化成凡人,變換了自己的容貌自稱是盧氏女,與柳毅終成眷屬。

《柳毅傳書》想象豐富,情節曲折浪漫,對龍女與錢塘君的刻畫極為生動。這一故事廣泛流傳,以此為藍本改編的戲曲元、明、清三代皆有。

明代神魔小說興盛,小說對龍的描寫及其情節多摻加了佛、道的內容,其中的龍往往是作者譴責、戲謔、嘲諷的對象。如《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鬧海”、《西遊記》中的“魏征斬涇河老龍”、“孫悟空龍宮索要如意金箍棒”等。

清代小說現實主義藝術傾向強烈,出現了《紅樓夢》這樣的鴻篇巨製,以神魔為角色的小說急劇衰落。龍遭到冷落,隻有蒲鬆齡的《聊齋誌異》有10餘篇與龍有關。雖然大多是鄉間市井之語,但因為蒲鬆齡文筆精練生動,描寫神韻盎然,文章十分精彩。

龍對我國的戲曲藝術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戲曲中,直接以龍為角色、以龍的故事為情節的並不多,僅有《柳毅傳書》、《張生煮海》和據《西遊記》改編的《陳塘關》、《絕龍嶺》、《釣魚船》等數出。

除此之外,以龍為名的戲目也不少,如《鎖五龍》、《困龍床》、《龍虎鬥》、《打龍袍》、《雙龍會》、《龍鳳呈祥》、《遊龍戲鳳》等。這類戲中所以有“龍”字,是因為戲中的主角是有龍性的人物,多是帝王之屬。

在我國的戲曲行業中,有不少名詞術語行話與龍有關,如龍套、九龍口、合龍、二龍出水、小龍吟、回龍等。京劇的臉譜有龍紋的成分,京劇的服裝,俗稱行頭,更離不開龍紋。

數千年的龍文化,在我國民間也有深厚的積澱。數不清的民風與民俗及民族節日與龍有關。僅以漢族而言,正月十五元宵節,雖然節日來曆與龍無關,但節日的慶祝則非有龍不可。

元宵節必舞龍燈,要紮鱉山或草龍,上布燈燭。清代有《龍燈鬥》一詩,記述了元宵夜舞龍燈的盛況:

屈曲隨人匹練斜,春燈影裏動金蛇。

燭龍神物傳山海,浪說紅雲露爪牙。

二月初二為龍抬頭日,舊俗在這一天要用草灰彎彎曲曲地由門外灑到廚房內,稱為“引龍回”;小童在這一天開始入書房讀書,稱為“占鼇頭”;讀書人在這一天要理發,以取龍抬頭的吉祥之意。

我國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本來是源於遠古的避邪消災的儀式,因為古人以五月為不祥之月,所以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在端午節那一天舉行祭龍儀式,但這個節日後來被附會成了紀念投江而死的詩人屈原。

民間傳說,在屈原投江後,楚國人非常悲痛,劃舟救助不及,隻好向江中投祭粽子,以求水中蛟龍不齧食屈原軀體,但也有人稱屈原死後,楚人以竹簡貯粉米投入江中祭祀,但大多被蛟龍吃了。

人們聽說江中的蛟龍懼怕粽葉和五色線,於是改為以粽葉包米,用五色線捆紮,這就是粽子和端午係五色絲線的來曆。這些說法孰是孰非已不可考,但都能看出與龍有關。

端午節賽龍舟在我國曆史可謂悠久,其起源可能與上古時人們認為神仙乘坐龍舟飛行有關。古代賽龍舟的場麵非常壯觀,唐代大規模的龍舟賽,要有幾十條龍舟參加。唐朝詩人張健封的《竟渡歌》,就描畫了競賽場麵的精彩激烈: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鸞。

使君未出群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掉影瀚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後來,龍舟競渡不僅成為我國南方水鄉端午節必然進行的一項慶祝活動,而且已經走向世界,成了海內外龍的傳人團結一致、共同振興中華的一項象征。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與龍有關的節日與民俗更是舉不勝舉。雲南瑤族在正月初五過龍頭節,備祭品祭祀龍王。哈尼族也有類似的節日。

貴州侗族在二月初二這一天要接龍,這一天全寨人要殺掉一頭牛,每戶分一塊牛肉,名為“吃龍肉”。吃肉時還要唱五龍歸位的酒歌,最後要將牛角埋於地下。

湘、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過龍船節,在清水江賽龍舟,並伴有其他的慶祝活動。雲南河口的瑤族有龍母上天節和龍公上天節。

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日為曬龍袍節,這一天家家都要將新衣物放在太陽下曝曬,同時還要有祭祀活動,並依據這一天的陰晴來判斷下半年的雨水情況。

雲南普米族每家都在深山密林處有自家的“龍潭”,到祭潭之時,每家都要到自己的龍潭邊上住三日,並搭成一個“龍塔”,作為龍神居住的宮殿,然後將祭品獻於塔前,再由巫師祈禱,求龍神福佑。儀式結束後,向龍潭投入用麵和酥油製成的麵人50個。

我國各民族與龍有關的節日及風俗各有不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是建立在上古時的龍能施水布雨、能福禍人間這一概念之上的,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中的同一性,個性中的共性。

在我國的各個省區,都有與龍相關的名勝古跡或山川湖泊,每處又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故事。龍與不少行業也有聯係,這些行業往往以與龍有關的對聯作為行業的標誌。

這些對聯對仗工整、音律和諧,用語精巧,讀來妙趣橫生。比如書店的對聯會巧用“鯉魚跳龍門”的典故招攬生意說:

廣搜百代遺編,跡追虎觀;

嘉惠四方來學,價重龍門。

一些珠寶店也會借用傳統神話中,龍宮之中潛藏珍寶的說法來誇耀自家的珍貴首飾。可見,龍在我國文化中,幾乎無處不在。

道路不平,自有旁人鏟削。

道路依然還照舊,時光更改不似先。

道我過者是我師,道我好者是我賊。

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

道士靈,鬼也靈。

道士要錢,背脊朝天。

道士不留隔夜蔬。

道士出了門,不管鬼打死人。

道士噥噥噥,噥到年下還是一塊銅。盜賊出於賭博。

盜憎主人。

盜竊起於貧窮。

盜雖小人,智過君子。

盜來討火,軍來飯我。

盜不過五女門。

第十五節 dé

德備才全人共仰,損人利己人不容。

德修而謗興,道高而毀來。

德行與技藝,為子孫最美之產業。

德勝才為君子,才勝德為小人。得魚忘筌,得兔忘蹄。

得病容易,治病就難。

得失一朝,榮辱千載。

得勢的貓兒雄似虎,失勢的鳳凰不如雞。

《鳳求凰》的美好姻緣

由於鳳凰也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因此也就有了以鳳凰來比喻恩愛夫妻的典故。在這些典故之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司馬相如為卓文君彈奏的那一曲辭賦,《鳳求凰》了。

司馬相如原是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劉武的門客。在梁孝王死後,司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可是家境貧困,無以為生。他一向跟臨邛縣令王吉很有交情,便到臨邛縣去做客,受到王吉的禮遇。

王吉告訴司馬相如說,臨邛當地有位富人,名叫卓王孫,他有個女兒卓文君,生得聰明無比,美貌無雙,如今在娘家守寡,與司馬相如是天生的一雙。司馬相如聽了,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王吉卻不以為然,他認為事在人為。

後來,卓王孫聽說司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也是縣令的好友,就宴請了他,並順便發了一百多張請帖,邀請了很多縣中的官員與有名望的人。於是,司馬相如就帶上自己從不離身的珍愛之物綠綺去了。

這個“綠綺”是我國的四大名琴之一,是別人轉贈給司馬相如的禮物。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

這篇《如玉賦》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這張“綠綺”是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

司馬相如得“綠綺”後,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宴會開始,卓王孫帶領眾賓客向司馬相如敬酒,少不了說了許多奉承話。

正在大家喝得高興的時候,王吉向大家介紹說:“相如先生是當今第一名流,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琴也彈得很好。今天有嘉賓美酒,何不請相如先生彈奏一曲呢?”眾人聽了,齊聲叫好。

司馬相如推辭了一番,便彈奏起來。他先彈了一支短曲,後來看到竹簾後麵有一個影影綽綽穿白衣服的女子在聽琴,知道是卓文君。

原來,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聽說司馬相如來做客,早就想見識一下這位大才子。她本來就喜愛音樂,聽到琴聲,就偷偷地躲在簾子後麵看。

司馬相如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彈起了一曲《鳳求凰》,通過琴聲,向卓文君表達了自己愛慕的心情,正像曲中的唱詞所言:

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

將琴代語兮,聊寫衷腸。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何日見許兮,慰我彷徨。

不得於飛兮,使我淪亡。

這一首表達相如對文君的無限傾慕和熱烈追求。白話文的意思是: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見了她的容貌,就此難以忘懷。一日不見她,心中牽念得像是要發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飛的鳳鳥,在天下各處尋覓著凰鳥。可惜那美人啊不在東牆鄰近。

我以琴聲替代心中情語,姑且描寫我內心的情意。何時能允諾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與你相配,攜手同在一起。如果無法與你比翼偕飛,百年好合,這樣的傷情結果會令我淪陷於情愁而欲喪亡。

司馬相如接著彈奏吟唱:

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

時未遇兮無所將,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豔淑女在閨房,室邇人遐毒我腸。

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從我棲,得托孳尾永為妃。

交情通意心和諧,中夜相從知者誰?

雙翼俱起翻高飛,無感我思使餘悲。

這一首寫得更為大膽熾烈,暗約文君半夜幽會,並一起私奔。白話文的意思是:鳳鳥啊鳳鳥,回到了家鄉。行蹤無定,遊覽天下隻為尋求心中的凰鳥。未遇凰鳥時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門後心中所感?

有位美麗而嫻雅貞靜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處雖近,這美麗女子卻離我很遠。對她的思念之情正殘虐著我的心腸。如何能夠得此良緣,結為夫婦,做那恩愛的交頸鴛鴦?但願我這鳳鳥,能與你這凰鳥一同雙飛,天際遊翔。

凰鳥啊凰鳥,願你與我起居相依,形影不離,哺育生子,永遠做我的配偶,情投意合,兩心和睦諧順。半夜裏與我互相追隨,又有誰會知曉?展開雙翼遠走高飛,徒然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傷。

《鳳求凰》全詩言淺意深,音節流亮,感情熱烈奔放而又深摯纏綿,熔《楚辭》“騷體”的旖旎綿邈和漢代民歌的清新明快於一爐。以“鳳求凰”為通體比興,不僅包含了熱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著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豐富的意蘊。

司馬相如的這一曲《鳳求凰》彈奏完畢,賓客們無不歎為觀止,而深懂琴理的卓文君也聽出了琴聲中的意思,不由得為他的氣派、風度和才情所吸引,也產生了敬慕之情。宴畢,司馬相如又通過文君的侍婢向她轉達心意,通過仆人送給卓文君一封求愛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