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往事如雲煙,惟有大江空自流。百年古都,建業業邦。三百年前,東越大帝以此為都城,雄據三吳之地,與當時強秦悍益並稱三國,時稱東越。
東越曆四帝而亡國,因秦大將軍夏侯懿,與其子夏侯師、夏侯昭逐漸蠶食秦宗室政權,終在第三代夏侯鄴之時,篡秦立周。因避周武帝夏侯鄴之諱,建業更名建康城。但三吳舊人心念故國,私下仍以建業稱之。
又過百年,周宗室諸王爭位,六位諸侯王相繼率兵戰中原,數百萬雄兵鏖戰二十載。整個神州大地,經廿年戰火兵燹,已是滿目瘡痍,史稱“六王爭天”。
“六王爭天”造成的惡果不僅僅是民生凋敝,而是周國百萬雄兵,隻剩下數萬餘人。當此之時,早已覬覦中原繁華之地的北部胡族,紛紛興兵南下。胡族四族鮮卑族、宇文族、拓跋族、慕容族弓馬無雙,一年不到就攻陷秦國都城洛陽城。後四族又起紛爭,各自建國,瓜分秦國北部地,北方大地上,相繼出現了拓跋族建立的後秦,宇文族所建立的燕國,慕容族所建立涼國,鮮卑族所建立的代國。
拓跋族秦國神武帝拓跋韜雄才大略,起用漢族高姓清河崔氏崔灝為謀主,用二十年的時間,征戰北方,鐵騎縱橫,所向披靡,並吞四國,一統北方。
神武帝故後,其子拓跋偟繼位,武功不如其祖,但文治天下無雙。拜道玄一代道宗清虛為師,習得道家奇功乾天禦龍功,秉承道宗一派積善世間法門,治政輕簡,為善世間。朝堂之上,繼續作用漢族士族文人,一代碩儒隴西李氏李充入仕朝中。拓跋偟仰慕漢族文化,得儒門之助,興漢化,習儒術,著漢服,並易姓元,拓跋族帝姓從龍八姓也改姓漢姓:穆、陸、賀、劉、樓、刑、嵇、尉。改國號為華,彰顯其入主中原之誌。
拓跋偟為政三十載,為北方世人所稱頌,國泰民安,華國更為強大。而此五十年間,南方的南周國,並未趁北方戰亂之機收回故地,而是忙著內鬥不止。
北方僑遷南方士族,帶來儒家先進文化,並為主傳揚於世間。琅琊王氏,陳郡袁氏,陳郡謝氏,蘭陵蕭氏,皆是南遷豪強,與當地三吳豪強周、沈、朱、張、顧、陸爭權爭利。夏侯氏因宗室勢微,無力駕馭,為平衡之故,在期間不加調解,反推波助瀾。南方大地,國朝之間,江湖之上,無處不爭,紛亂一片。此一亂鬥,竟持續四十年之久,史稱“一龍四僑六姓亂江南”。
爭鬥到了後十年間,蘭陵蕭氏出一絕強人物蕭蔚然,把蕭家絕學青田博玉功練到大成境界。加上身居朝中中軍第一號職權領軍將軍之位,武功南朝第一,又有軍權在手。遂起了改朝換代之誌,拉攏陳郡謝氏袁氏琅琊王氏南僑士族,用十年時間,平定南方,改國號為齊國。
蕭蔚然去世後,其子蕭鏗繼立。蕭鏗文采著於天下,好詩書舞曲以及諸般雜藝。上有所好,下必從焉,南朝士子,凡有詩書之技者,皆得入朝為官,與蕭鏗整日在華林苑中吟詩作賦,聽歌賞舞蹈,曾不知滅國之禍將至。
北華國拓跋偟故去後,其子元孝爵繼位。上承讓其父之文治之功,又持其祖之武功,立誌一統天下。得國之後十年間,親自領兵二十萬,奇襲漠北柔然可汗王庭,生擒柔然可汗,柔然六部四部被滅,其他兩部逃往更北部天莽叢林,俘獲牛羊無數,南遷十萬牧民於雲中,分以土地,教化育民。東北部擊敗大小室韋族,克其王庭龍城,並設立盧龍都督府,管理東北諸大小部落。西部擊敗西域聯軍二十萬,在敦煌會盟西域各國,設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各國。
外部既定,元孝爵得以獨對南方。留下太子監國,尚書令李充輔政。自領彭城王元孝傑,並中山王元仲英以及手猛將強兵三十萬,分三路南征。
東路軍下徐州,西路軍征西蜀,中路軍欲從采石磯南下長江。當時南齊欽天監司正玄念,以道靈一派絕學玄機占天術,占星卜算,算得華軍中軍必從采石磯下長江南岸。星座報予蕭鏗,蕭鏗隻笑言:“吾有天塹長江在手,華師如何飛渡?”竟不加理會,也不加強沿江防務。
彭城王元孝傑在座艦破浪號上,見采石磯南方江南上,隻有一艘小舟橫在江邊,大笑三聲:“南齊防禦如此鬆懈,三月可平江南。”立下采石磯,大軍七日下建業,生擒蕭鏗。隨後果然不出三月,大軍下定江南各州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