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保和堂施的“辟瘟丹”、“驅疫散”很靈驗,瘟疫傳不開來。法海和尚氣得要命,就扮成化緣的頭陀,尋到保和堂藥店來。

法海和尚走到保和堂藥店門前,鄰近一打聽,知道保和堂的靈丹妙藥都是白娘子開的方。他再仔細往裏張望,看那穿著白娘子,原來這不是凡人,而是白蛇變的。

正巧這時白素貞上樓。於是,法海敲起木魚,大模大樣地進店裏來,朝許仙合起手掌,說:“施主,你店裏的生意好興隆呀,給我化個緣吧。七月十五金山寺要做盂蘭盆會,請你結個善緣,到時候來燒炷香,求菩薩保佑你多福多壽,四季平安。”

許仙聽他講得好,就給他一串銅錢,在化緣簿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法海和尚走出門口。

轉眼七月十五就到了。許仙獨自一人來到金山寺,他剛剛跨進山門,就被法海和尚一把拉到禪房裏,強求許仙拜他為師,離開白娘子。

許仙心想,娘子對我的情義比海還深,如今有了身孕,我怎能丟下她出家做和尚呢!這樣一想,他無論如何也不肯出家。法海和尚見許仙不答應,就把他關了起來。

在保和堂裏,白素貞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久久不見音訊,她心急如焚。後來終於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素貞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

法海見了白素貞,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素貞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隻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

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

白素貞有孕在身,實在鬥不過法海,後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素貞收進金缽,並在南屏淨慈寺前的雷峰頂上造了一座雷峰塔,將金缽砌進塔中,把白蛇鎮壓在塔下,自己便在淨慈寺裏住下來看守。

《白蛇傳》的故事早期因為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其實,《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清代初年劇作家黃圖珌的《雷峰塔》,是最早整理創作的戲曲,他隻寫到白蛇被鎮壓在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就脫稿了,一時膾炙人口,流傳吳越間。

清乾隆年間的1771年,戲曲家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共分4卷,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

除了刪除《描真》等無關緊要的戲份,方成培還將《藥賦》中介紹145種中藥的劇情刪去,又新增了《夜話》、《端陽》、《求草》、《斷橋》等戲,豐富了劇情,大為該戲增色。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清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昆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昆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白蛇傳說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民間文藝的寶庫。它故事離奇,人物生動豐滿,其中的白娘子是我國藝術長廊中一個重要的典型形象。白蛇傳說所反映的南宋以來不同時期的主要社會思想、信仰與價值觀及民族深層心理,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對於白蛇傳說的發生地杭州而言,白蛇與斷橋、雷峰塔及西湖等自然和文化景觀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關係,使杭州和西湖都具有了更為豐厚的文化內涵。每逢端午佳節,鎮江有遊覽金山的習俗,參觀白龍洞、法海洞,青年男女跪拜白娘娘,誓表永遠恩愛。

後世的白蛇傳故事,更體現了人們愛憎分明、善良質樸的美醜觀,而人們也以此為原則,進行白蛇傳故事的創作。從白蛇傳故事中可以看到它的變異性,也可以從白蛇傳故事中看到人們善良的心。

許仙上金山——信服(佛)了。

許由下箕山——不要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