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媳婦管鑰匙——當家不做主。
小蝦皮跳浪——阻擋不住潮流。
小小燈籠——肚裏明。
小星跟著月亮走——沾光。
小學生不認識加號——十字。
小學生複習——又該升級啦。
小學生看書——念念不忘。
小鴨子下河——不知深淺。
小鷹想吃大鯉魚——不自量。
小魚進油鍋——渾身都酥了。
小豬拱糧囤——記吃不記打。
小豬子搶食——吃裏扒外。
小竹竿——節節空。
曆代文人墨客頌竹畫竹
我國傳統文化主幹的儒家和道家,分別代表兩種迥然相異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那就是建功立德與遁跡山林、剛正奮進與淡泊自適。這迥然相反的標準構成了我國傳統的理想人格,竹卻偏偏完美地包容了這兩種觀念。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頗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虛心、有節、清拔淩雲、不畏霜雪、隨處而安等。這些特點,很自然地與曆史上某些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發生契合,成為君子賢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並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古代,不僅春風得意的官場寵兒常常以竹來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詡,就是那些落泊荒野的書生和隱居山野、待價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於竹,引竹自喻。
在這獨特的文化氛圍中,有關竹子的詩詞歌賦是層出不窮。最早賦予竹以人的品格,並把它引入社會倫理範疇的,恐怕要算我國古代重要的典章製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禮記》了。《禮記·祀器》中說: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鬆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因此,古往今來,竹子令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名士如醉如癡。許多人為了追求清風竹下“清、幽、寒、靜”的獨特意境,常常置身於綠竹依依的幽雅環境中談藝論道,以達到他們超凡脫俗的禪境和欣悅無比的審美情趣。
在魏晉時期,嵇康、阮籍等七位名士信奉道家樸素辯證法思想,崇尚自然,認為“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他們這種藐視名利的主張引起了當時皇家的不滿。
為了潔身自保,這七位名士經常隱身於竹林之中,彈琴吟詩,借酒佯狂。遁隱竹林之中的他們敬竹崇竹、寓情於竹、引竹自喻,被後人稱為“竹林七賢”。這“竹林七賢”對後代文人的言行舉止也產生了莫大影響。
竹子清麗俊逸、挺拔淩雲的姿質令風流名士們沉醉癡迷,一時間,有為了看一眼秀麗挺拔的竹子而跋山涉水、不遠萬裏的人,有種十頃竹林居住在其中的人,也有樂此不疲整日吟詠詩詞讚美竹子的人。
愛竹的詩人有很多,比如王徽之、張廌、翟莊、袁粲等人。其中,王徽之的喜愛之情最溢於言表。據宋代類書《太平禦覽》記載:
暫寄人空宅住,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徽之將竹子視為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之一,連一日不見都覺得難以忍受。他平生愛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
這一時期,文人雅士賦竹、讚竹,為竹作譜,蔚成風氣。我國最早的一部植物專譜,南朝劉宋時期的戴凱之所著的《竹譜》,正是在這種風氣下以韻文的形式誕生的。
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所賦予竹的,是清風瘦骨、超然脫俗的魏晉風度,盡管對竹的高節、堅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對竹的自然風采禮讚,表現了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對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在唐代時,竹刻技藝及作品與當時的金銀鏤鏨、石刻線雕同樣珍貴高雅,並已出現“留青”的刻法。後來宋代郭若虛所著畫史著作《圖畫見聞誌》記載唐代竹刻大師時說:
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片間刻《從軍行》一鋪,人馬毛發,亭台遠水,無不精絕。
及至中唐以後,盡管竹子作為一種自然的靈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賞,但它某些特點如虛心、有節、根固、頂風傲雪、四時不改綠葉等開始被更多人注意,並逐漸演化成為文人士大夫們思想意識中有德行的君子賢人的化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養竹記》一文裏首次總結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節貞等高尚情操,將竹比作賢人君子。唐代詩人劉岩夫在《植竹記》裏則更將文人士大夫所共同欽慕的剛、柔、忠、義、謙、賢、德等品格賦予了竹子。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詩《嚴鄭公宅同詠竹》讚美竹子說: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牆。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娟娟淨,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
嫩綠的新竹有一半還包著筍殼,新長出的竹梢才高出牆頭。嫩綠的顏色映侵著書套,久久不退。當竹影移過,酒也頓時變得清涼。新雨過後,竹子更加美好潔淨。微風吹來,可以聞到淡淡的清香。隻要不被摧殘,新竹一定可以長到高矗雲霄。
竹的自然天性、清雅風韻與獨特品格,為曆代詩家提供了豐富題材,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佳篇雋句。還有不少畫家借物比興,如有一首《晴竹圖》的上麵有題詩曰:
歲寒有貞誌,孤竹勁而直。
虛心足以容,堅節不撓物。
可比君子人,窮年交不易。
嘩嘩桃李花,旦暮改顏色。
在這些佳篇雋句中,竹的意象鮮明突出,內涵深遠,給人以藝術的美感和哲理的啟迪。可見,竹無論作為審美還是藝術表現,它在我國文學藝術的曆史發展中都是功不可沒的。
畫竹起於何時,說法不一,有人說從三國時期的關羽就開始畫竹,也有人說唐代的著名詩人與畫家王維是畫竹的始祖,簡直難以定論。不過,在中晚唐時期,竹已成為專門的繪畫題材,並湧現了一批畫竹名家,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蕭悅就是其中之一。
蕭悅曾將自己所作的十五竿竹的畫作送給白居易,白居易為了酬謝他,回了一首《畫竹歌》:
植物之中最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筆下獨逼真,丹青以來唯一人。
人畫竹身肥臃腫,蕭畫莖瘦節節疏。
不根而生隨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在宋代,蘇東坡對竹子的評價也很高,他在一首《於潛僧綠筠軒》中說:
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在宋代的時候,竹刻名家輩出,有個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我國古代工藝美術鑒賞著作《清秘藏》記載說,宋高宗時的竹刻大師詹成,能在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花鳥等,纖毫俱備,精妙絕倫。
宋代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在我國畫史著作《圖畫見聞誌·卷五》裏也對詹成用竹雕刻的鳥籠作了評點:
四麵花板,皆於竹片上刻成宮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鳥,纖悉俱備,其細若縷,且玲瓏活動。
可見,詹成的雕藝之高、做工之細、構思之妙,堪為後人楷模,影響深遠。
總之,從五代以後,畫竹漸成風氣,曆代畫竹名家人才輩出,如五代的黃筌、徐熙、李頗,後來宋代的文同,元代的趙孟頫、倪瓚、李衎,明代的宋克、王紱、夏昶,清代的鄭板橋等,都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貢獻。
小卒拱老帥——將軍。
小卒過河——橫衝直撞。
小卒過河——難以回頭。
小卒過河橫了心——要和老帥爭高下。
小卒相吃老帥——不是容易事。
小卒子過河——頂條車。
小卒子過河——橫吃。
小卒子過河——橫行無忌。
小卒子過河——有進無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