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說:“下官生性愛鵝,聽說員外養了許多鵝,今天特意登門,想以我書寫的《樂毅論》換你一活鵝,不知員外意下如何?”王彪連說:“大人一字值千金,小人願意奉獻所養的鵝,但卻不敢收大人的《樂毅論》。”王羲之微笑著說:“員外若不收下《樂毅論》,下官也不敢要你的鵝!”王彪一聽連忙說:“恭敬不如從命,我這就去給大人捉鵝。”王羲之攔住他說:“我還要去拜訪一個朋友,就煩員外明天將鵝送到衙門來吧!”

第二天,王彪挑了一隻又大又白的鵝,裝在籠子裏來到府衙。王羲之很高興地說:“這隻鵝很好,但不知道其餘的鵝是不是都和這隻一樣?”王彪莫名其妙地說;“小人家中所養成千上百。但大人昨天隻吩咐說要‘一活鵝’,所以小人今天隻送了一隻來。”

王羲之把臉一沉說:“胡說八道!本官昨天說的是‘一河鵝’,你想拿一隻鵝來欺騙本官嗎?難道本官親筆書寫的《樂毅論》就隻值一隻鵝嗎?”王彪聽了,知道上了王羲之的當,連忙跪倒在地,狡辯說:“大人明鑒,也許小人誤把‘一河鵝’誤聽成‘一活鵝’了。但天下賣鵝隻論個、十、百、千,哪有論江、河、湖、海的?”

王羲之冷笑一聲,眼睛盯著王彪反問道:“既然鵝不能論河,那麼我來問你,酒豈有論湖的?”說著,讓行役傳唐興上堂。

王彪一看,知道是唐興來告自己的狀,連連磕頭認罪。王羲之厲聲喝道:“大膽狂徒,竟敢欺侮百姓,詐人錢財,給我重打四十大板!”直打得王彪殺豬般嚎叫,連聲求饒。王羲之提筆判道:“王彪搶走的財物要如數歸還,打壞的東西要照價賠償。《樂毅論》火速送回衙門。從今以後,再也不許任意訛詐百姓錢財!”

王羲之的字——懂得的都說好。

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

形容書法筆力遒勁,也用來比喻議論深刻。出自唐·張懷瓘《書斷·列傳》。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人。他是我國曆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這些固然與他的天賦有關,但主要還是他刻苦練習的結果。為了練好字,他無論走路還是休息,腦子裏麵全是字體的結構。揣摹字的骨架,領會字的氣勢。還不時拿手指在衣襟上比劃。久而久之,連衣服都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裏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中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從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裏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裏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祭祖,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中,用濕布都無法擦掉,刀子刻進三分還能看見墨跡。他讚歎地說:“右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看鵝——漸漸消磨(墨)。

王羲之手書——一字千金。

一字千金

形容某些文字價值很高。出自漢·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傳》。

戰國末期,大商人呂不韋不惜巨資,把作為人質的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了秦王之後,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人物。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了進退百官的權威,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裏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曆太淺,人們可能會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聲望呢,他一時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呂不韋為此大傷腦筋,最後召集門客進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率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而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再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太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春秋》,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麼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範後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並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竟無人敢來妄加評論。

王羲之寫字——手熟為能。

王熙鳳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王瞎子看告示——裝模作樣。

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王小二開飯店——看人下碟子。

王小買香瓜——先談談(彈彈)。

王允獻貂蟬——用的美人計。

王允小傳

王允(137~192),字子師,太原祁人。東漢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他十九歲就開始任公職,壯年時任豫州刺史。因為在和中常侍張讓的鬥爭中失敗,王允被迫去官隱居,在中平六年,何進掌權之後重新出仕,曆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掌權時,他已經代替楊彪成為了司徒兼尚書令。身為地方官勤政愛民,由於朝廷腐敗而被迫在此為官,從而密謀刺殺董卓。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政,但是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時年56歲。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王允天資聰穎,獨具慧質,深受上輩們的喜愛和賞識。在他們的影響和熏陶下,王允自小意氣非凡,立誌長大後不僅要繼承和發揚父輩的傳統,而且還要心憂國家,有益於東漢社會。為了實現這一誌向和目標,王允時時刻刻注意自身素質的修養。雖出生豪門世族,但他並不迷戀奢侈的生活和舒適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裏的優越環境,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少年時期,王允就已經成為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遠近文人學士都對他刮目相看。習文章、閱經典之餘,王允還堅持習武強身。他崇慕衛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氣度,同時也佩服他們誓死衛國的精神。認真不懈的文修武練不到數年,王允便出落為一名文韜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由於出生上層士族世家,平日除了習文練武之外,王允也經常跟隨父輩們出入官場,結交許多世家名士。而且,王允更願意與下層人民接觸,因為這樣更能接近生活,體驗生活,積累豐富的經驗。一時之間,少年王允不僅在同輩中間脫穎而出,而且在整個山西也已經小有名氣。

19歲那年,王允被推舉為郡吏。任職不久,便遇上一件極其複雜棘手的事情:山西晉陽地區有一名叫趙津的小黃門,依仗自己的主子是朝廷當權宦官,便在當地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百姓懾於趙津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允得知這一情況後,氣憤地對手下衙吏們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此為非作歹,貪贓枉法,格殺勿論!”隨即下令逮捕趙津,並立即將他解押東市,斬首示眾,以慰民心。晉陽百姓見他們深惡痛絕的禍害已除,個個拍手叫好,他們還紛紛前往王允所在官署,感謝慰問王允,稱讚他是為民作主,不畏強暴的好父母官。王允首次經受世事的考驗,並贏得眾人的稱讚和擁護,由衷地感到高興,更堅定了秉公為官的信心。

東漢末年,由於朝廷腐敗,導致中央和地方買官鬻爵的現象十分嚴重。特別是地方官僚權錢交易極為普遍。與王允同郡的同鄉中有一個名叫路佛的遊混無賴,從小嬌生慣養,既無學識,也無德行,他仗著家裏有錢,向太守王球行賄,要王球給他個官當。財迷心竅的王球是個見錢眼開的昏官,收下路佛的賂賄後,便給了他一個補吏的職位。王允對這種肮髒交易十分忿恨,當眾揭露路佛的醜行,並與王球變顏爭辯,指責他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王球惱羞成怒,利用手中權力,立即將王允捉拿起來,投入牢中,準備隨時殺掉。刺史鄧盛很早就聽說過王允的事跡,很是欽佩他的才識和性格。當他得知王球要殺掉王允的消息後,立即親自騎上快馬,前往太守衙門,保釋王允,並且請他做自己府中的別駕從事。王允很感激鄧盛的救命之恩,同時也為鄧盛的正義行為所感動,於是一心一意為鄧盛效勞,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鄧盛深感滿意。在鄧盛的提拔和宣揚下,王允的名聲越來越大,為他日後步入朝廷做官奠定了基礎。

王允為官初露鋒芒,不僅贏得了州郡官吏和當地百姓的讚賞和欽佩,而且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鑒於他的才能和表現,王允不久被朝廷三公同時征召,以司徒高第征為侍禦史。從地方州郡遷到中央朝廷,這是王允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也為他實現忠心為國的政治抱負提供了廣泛的政治舞台。

公元一八四年,即王允征為侍禦史不久,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別選拜王允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擔任王允的從事,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韜武略。預先,王允廣泛征求從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見,設計了周密的作戰方案;戰鬥過程中,王允親自披掛上陣,大顯身手,徹底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之後,王允和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在受降過程中,細心的王允從農民軍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一些與黃巾軍有關的內容。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王允也不計較利害關係,他懷疑張讓與黃巾軍私通,便進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體細節全部揭發出來,並且寫成奏折上奏皇帝。漢靈帝大驚,立即召張讓進宮,怒氣衝衝地指責張讓,並要他交待實際情況。張讓一向在朝中自以為是,指手畫腳,也沒想到有誰敢在皇上麵前揭露他,因此見到王允的奏章後嚇得半死,急忙叩頭謝罪。可張讓是何等狡詐圓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時,不僅不承認自己的罪行,反而說王允忌妒陷害他,說自己對陛下,對朝廷是如何如何忠心耿耿,沒有絲毫與黃巾軍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靈帝本就有意偏袒張讓,加上被張讓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自認為他無罪,也便不再追究。

張讓脫罪後,對王允心懷忿恨,一心想伺機打擊報複王允。第二年,張讓終於找到一個借口,將王允逮捕下獄。不久,正好趕上朝廷大赦,王允免罪釋放,還複刺史原職。可是,睚眥必報的張讓並沒就此罷休,沒出十天,他又以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王允治罪,王允再度入獄。

司徒楊賜素知王允的為人和品性,知道張讓是有意想置王允於死地,為了替王允開罪,讓他免受痛苦和屈辱,楊賜派手下人勸告王允說:“你因事得罪宦官張讓,一月之內,兩次下獄,很明顯他是有意和你過不去。如今你是凶多吉少,性命都難保。為了成就自己的誌向,你又何必不先退讓一下,忍一忍呢?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隻一味好強,恐怕他不會放過你,請你仔細思量思量吧!”王允手下的從事也對王允的再次入獄深感憂慮,他們想方設法營救王允。有一名好鬥氣的下屬去獄中探望王允時,痛哭流涕,勸王允向張讓認錯賠罪,求他網開一麵,被王允怒斥拒絕。下屬找來一杯酒,氣憤地對王允說:“你既然如此保全自己,不如喝下這杯毒酒算了,又何必還在獄中受別人的折磨呢?”可是,出乎下屬的意料,王允一把奪過酒杯,厲聲說道:“我是堂堂天子的臣民,君王賜罪於我,我應當接受懲罰,按照王法在街頭斬首示眾,而且天下人都應以我為戒,不再違反法律,維護社會的安定,哪有私自吞喝毒藥,以死逃避法律製裁的道理?你們不用再勸我了,我意已決!”說完,便把酒潑倒在地上,自己走近囚車,又重新被關進監獄。

由於王允一直又沒有向張讓賠罪認錯,張讓又進一步渲染他的所謂的罪行情節。

不久,王允的案件被提審,王允的手下官員和朋友以及朝中許多官員都十分著急,想製止張讓對王允的陷害。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聯名向皇帝上書,替王允求情,希望漢靈帝能夠赦免王允。他們在奏章中寫道:“王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官盡忠盡誠,寬宏賢能,具有君子的風範和氣節。過去晉悼公和先朝孝文皇帝能明辨是非,赦免大臣的罪行,陛下就不能仿效嗎?如此王允受命於朝廷,誅討逆賊,安撫良民,本應論功行賞,加官進爵;難道就因如此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就定他死罪嗎?陛下如此不公平地給予他處罰,恐怕有負眾望,百官有所不服吧。”靈帝劉宏看完奏章後,便赦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下獄重新定罪。這年冬天,又逢朝廷大赦。由於張讓始終從中作梗,王允仍不在赦免之列。何進、袁隗、楊賜等三公要員繼續上書皇上,要求赦免王允。等到第二年,王允才被免罪釋放。當時,朝中宦官當權,張讓閹黨憑借權勢橫行霸道,為所欲為。剛剛出獄的王允雖對張讓等人的行徑深惡痛絕,但因力量有限,隻得改名換姓,離開都城洛陽,輾轉於河內、陳留之間。

不久靈帝駕崩,王允急忙趕赴洛陽吊喪。此時,朝廷局勢極度混亂,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勢力大增,閹黨張讓失去了對中央政權的控製權,麵臨覆滅的危險。大將軍何進利用各地方官吏奔喪的機會,大肆結交和拉攏親己勢力,以謀張讓。王允一到洛陽,就被何進緊急召見,並說明意圖。王允很感激何進對他的救命之恩,便滿口答應,並擔任從事從郎一職。後來情況發生急變,張讓集結黨羽,用何太後召見何進的名義把何進騙入宮中,趁機伏殺。王允不得不遷任河南尹,暫時逃避張讓的囂張氣焰。張讓伏殺何進後,曾奉密召的董卓、袁術等人立即領兵進京,討殺張讓。張讓、段掛等人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半夜出逃。當時,朝中公卿大夫被急變的局勢嚇得不知所措,他們都不敢護衛少帝。王允立即派遣一部分士兵跟隨尚書盧植一起保護少帝,事後,又奉迎少帝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