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瞞天過海(2 / 2)

昔日孔融被圍,太史慈要設法突圍救援,便騎著馬,執著鞭,帶上弓箭,領著兩名騎士做隨從,並讓騎士各自拿著一箭靶,打開城門走了出去。這時城內的守軍和城外的圍兵見了大吃一驚!卻隻見太史慈等人牽著馬走進了城下的塹壕裏立上箭靶在那裏練習射箭;練完了箭,便又回城了。第二天又照樣如此,那些圍城的士兵便有的躺著,有的站著觀看,神色不顯得那麼吃驚了。如此這般的一連練習了好幾天,那些圍城的士兵便漸漸習以為常一個個躺在地上,連看都懶得起來看了。這時,太史慈認為時機已到,便整好裝,吃飽飯,揚鞭策馬,徑直突圍而去。等到敵兵醒悟過來時,他已經馳出數裏之遠了。開皇九年,隋朝大舉攻打陳國,任命賀若弼為行軍總管。大軍將要渡江,賀若弼舉酒祭奠,祈禱說:“我賀若弼從宗廟裏領受了祖宗的指示,將要征討遠方,以振國威,討伐有罪的人,安撫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惡殘暴之徒。上天、長江,請看著我做這些事。如果能賜福給善人,降禍給惡人,大軍就會渡江順利;如果事情不順利,被江水吞沒死在魚腹之中,我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憾的。”在這之前,賀若弼要求沿長江布防的軍隊每次換防交接的時候,必須集中在曆陽。於是每次交接,曆陽都會有許多旗幟樹立起來,軍營帳幕漫山遍野。陳朝人以為大兵來攻,便讓國中軍隊全部開拔出來防禦。過後知道是隋軍換防交待之後,陳軍又散去了。後來多次這樣,陳朝以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來防備了。等到此時,賀若弼率領大軍渡江,陳朝人竟根本沒有察覺。隋朝大軍襲擊並占領了陳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黃恪。“瞞天過海”的計策,古時人們早有使用,而“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形成,或與元初未知人士所撰《薛仁貴征遼事略》中薛仁貴設計讓唐太宗渡海的故事有關。“瞞天過海”這一詞語的最先使用,應不晚於明代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