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3章 :愛情智慧寶典(3 / 3)

無常觀:心想一切美色隻是一種短暫的現象,暫有還無,所謂“花無百日好”、“色衰則愛弛”。美色不是永恒的價值,猶如一切有形的物質,都不是永恒的價值;心靈的真、善、美才是永恒的價值。

親屬觀:看到一切色情的場麵、畫麵與鏡頭,心想假使這些人是我的兄弟姐妹,或是我的子女、父母親,我當作何感想?是否覺得羞愧?是否尚有****之想?

心靈觀: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之所以為人,乃在於他有仁、義、禮、智等四端,如果一個人整天心中盡是飲食男女之想,此人與禽獸何異?經常如此觀察自心,其心自可日趨淨化。

西方諺語雲:“美隻是一層皮。”皮下的血肉筋骨令人不忍卒睹,皮下那顆無形的汙染與清淨交雜的心,事實上不如想象中那般可愛。一般來說,暴露色相的人不是心靈低俗,便是為生活所迫;前者可鄙,而後者可憐。有了這層了解,人還會為色相所迷嗎?

佛家將邪淫戒視為修身第一戒。古人說:“色是殺身之斧。”孔子也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因此,自古相傳“萬惡淫為首”。為了健康、品德、學業、事業、前途、幸福著想,我們應該淡泊****,做到孔子所說的“賢賢易色”(尊崇賢德,便不在意外形是否美貌)。

古語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在今天女權伸張的社會,何嚐不可說:“淑女難過俊男關。”過美人關者乃為真英雄,如關雲長;過俊男關者乃為真淑女。而真正的淑女不會搔首弄姿,拋媚眼,或矯揉造作,表現“有氣質”狀,使假英雄顛三倒四,魂不守舍。

****是人的原始本能,也是生命力的表現,控製它的方法不在防堵或壓抑,而在於轉化或升華。佛家說:“火焰化紅蓮”,就是要把欲望轉為無染的清淨心。東西方有許多宗教家、哲學家、藝術家,他們保持獨身,但是他們不但不苦悶,反而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對社會做出偉大的貢獻。

中國古代也有許多修道者,他們作為人格清高的模範,過著寧靜、和諧的生活,大多高壽。足見****的享受並非人生的第一義。要使生活真正過得多彩多姿,當知飲食男女之外,尚有人生“向上一路”。

(十六)如何麵對外遇

夫妻或情侶雖然在一起,但還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各有各的人際關係,但是,無論是哪一方,仍應盡自己該盡的責任。做妻子的應該盡到妻子的責任,做先生的也應該盡到先生的責任,以維係雙方共同建立的家庭。

無論是太太或先生,當遇到對方變心的時候,隻要自己的心不變、情緒不受影響,家庭還是溫暖的,就還可以維持。如果老是懷疑,不信任對方,家庭就會因此而破碎。隻要盡到自己的責任,家庭破碎的危險就會比較少一些。

如果另一半真有了外遇,故意想辦法和你過不去,要你過得不快樂,此時若提出離婚,那是讓他正中下懷。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喜歡這段婚姻,還要這段婚姻的話,就必須堅持下去,不要輕易說離婚,否則,吃虧的還是自己。

外遇這種事並不是現代才有,無論古今中外皆有。一個男人有了一點錢,身體還不錯,就希望能夠娶小老婆。過去的法律和社會或許還允許男人娶小老婆,現在的原配則可以告丈夫和外遇的女子,這樣一來,外遇隻好偷偷摸摸進行,變成金屋藏嬌,或是******。

這些在感情上出軌的人,他覺得隻有一個老婆太枯燥了,每天麵對同樣一個女人沒有新鮮感,因此想要找刺激。可是他也不想去嫖妓,於是在外麵包養女人。包下一個人一段時間後還可能再換另一個人,像這樣子的行為是完全沒有愛情的,隻是金錢上的買賣,除了身體欲望的滿足以外,就沒有其它的了。

兩個人彼此交換條件,女方要求得到的是金錢、物質的回饋,男方要求的則是她的身體,兩個人要的都是物欲。

陷在物欲之中是最痛苦的事,還要偷偷摸摸,生怕人家知道,怕太太知道,怕朋友知道,也怕媒體知道,其實這樣過得並不快樂。

(十七)佛教反對一夜情

佛教當然反對一夜情。因為“一夜情”,會產生眾多的後遺症。

1、患病風險。“偶爾一次沒關係”,這是“一夜情”男女普遍的心態,總覺得一次偷情不會出什麼事。由於“一夜情”的發生,常常帶有偶然性,因此這“一次”就很可能沾染性病甚至艾滋病。

2、懷孕風險。“偶爾一次”並非那麼輕鬆簡單,不設防的結果是不受道德、法律保護。

3、心理陰霾。“一夜情”在某些人心目中,被畸形定位成值得炫耀的個人魅力,似乎任何道德規範,都如同禁錮人性的桎梏,“愛我所愛,無怨無悔”,而實際上,這種不可能坦然進行的性關係,在彼此心理上,多多少少會留下如同偷竊者一樣的烙印。激情過後,除了擔心可能懷孕、患病、被他人知曉外,如何麵對現在或未來的伴侶,這段不合法的性經曆,該深深掩埋還是從容道出,總歸是潛藏心頭的一塊巨石。“我好後悔”,這是當事者經常事後才發出的歎息。

4、一夜情對女孩的傷害很大

一定要守住純潔之身。現代社會,崇尚男女平等,許多女孩希望和男人一樣,追求快樂、開放。其實,男女身心兩方麵是有本質區別的,很難達到一樣平等,以佛法而言:雖然佛性平等,但因果並不平等。

因此,開放享樂對女孩的傷害很大:

1、肉體傷害。根據聯合國“生殖權和生殖健康”調查報告指出,每10個接受危險墮胎的女人中,就有1至5人患上並發症,如膿毒、大出血、不育症、心理創傷,需要長期接受治療。此外,生理結構的差異導致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得艾滋病、性病。

2、心靈染汙。當女人把第一次給了一個人,她會在心裏隱隱認定,“我是他的”。對女人來說,這是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一份情,因為她給出的是今生的“唯一”,以後即使再有其它男人,也永遠無法與他相提並論。婚後,她會拿丈夫與以前的男人比較。不開心了或吵架了,就會想到以前的男人。據統計,有過超過與兩個男人的性經曆後,結婚後紅杏出牆的機率極大,這樣還能有什麼幸福的婚姻呢?

3、男人的鄙視。男人永遠有處女情結。男人在乎也好,不在乎也好,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女孩子不是處女,他的感情投入會大打折扣;女人的處男情結總相對弱一些。

4、因果報應。因“一夜情”屬於邪淫行為,因此必將在今生或來世,承擔因果報應。其主要後果有:婚姻不幸福;身心不安;家中多口舌之爭;人際關係差等等。並且它易使人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

出於家庭幸福、身心健康和未來果報的考慮,一定要遠離“一夜情”,切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

(十八)如何處理失戀

冷處理,靜心地麵對,能挽回就挽回,不能挽回就由它去吧。

當然,如果是初戀或對感情非常執著的人來說,可能非常困難。對愛得死去活來的人來說,失戀猶如世界末日,當事人往往有不想活了的衝動。但真到世界末日了嗎?您隻要看看社會,看看曆史,或認真讀讀佛經,你就會明白這是人的愚癡執著!你愛他(她)什麼呢?他(她)也是凡夫,早上也會大便,會口臭,會有貪心,會有邪念,凡人都有貪瞋癡。

戀愛時許多人頭腦傻傻的,差不多都以為我愛的人,猶如天使一般,不會大便、流鼻涕、說髒話等。但事實證明,這些都是我們的妄想,完全是子烏虛有的。

我們的“心”是無常的!我們怎麼會知道幾年後,彼此還有一樣的想法?你怎麼知道以後沒有更好的人出現呢?你若認為她(他)是最好、最美的,十年後你還會這樣想嗎?

記住:多參加社會活動、宗教活動,你會找到更好的!去旅遊一下!離開現在的環境,掃除你的雜念。因為任何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都可能變成我們覺悟人生的因緣。

(十九)情感常常是平淡中見深切

入骨入髓的情感常常是平淡中的深切,讓我們無法忘卻。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相濡以沫的夫妻,給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示。遺憾的是,我們常常忽視不見。尤其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都市中,這種情感變得越來越稀有。其實在婚姻之中,大多數柴米夫妻的日子,平平淡淡地過著。我們不能要求太多。兩個人撐起一個家,兩個人便是一個世界。兩個人的世界,酸甜苦辣,冷暖自知。相互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情感上的理解,飲食起居上的關愛;也需要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盡管平淡,卻是一種糅合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愛情。貧窮或富貴、生病或健康、低賤或高貴、失意或成功,在人生的路上一路攙扶、攜手向前,沒有玫瑰和海誓山盟,卻也如此讓人動容。

十、學佛青年對愛情、居家應持的態度

寬運法師認為,學佛的青年對待愛情、婚姻問題的基本態度及原則應該是:一、若宿根深厚,欲念淡薄,既無情愛的因緣,且道心堅固,具備出家的各種條件,當然出家修道最為適合。二、如果愛欲較重,又有戀愛結婚之緣,遇到結婚的對象,雙方情投意合,這種情況就應該戀愛結婚,居家學佛。若對方不信仰佛教,應以方便耐心引導,漸漸使其接受佛法,共同修學,建設佛化家庭;常懷慈悲、平等心,為對方著想,尊重、關心對方。但是也應觀****過患與愛別離之苦,發出離心,居塵不染。

至於出家佛子,對待異性的誘惑,唯有靠勤修戒定慧三學。嚴持戒律,攝護根門,謹慎與異性的接觸,不受欲塵的誘惑,則內心自少擾動;堅持素食,甚至過午不食,欲望自然減少:堅持坐禪修定,或課誦經行,則浮躁之氣自然轉化為智慧。隻要在禪修中得到身心輕安,享受到禪悅與法樂,則粗劣之****,自易伏斷。

修行本來就是為求了生脫死,不入輪回。如果出家修行,自然沒有婚姻的障礙與苦惱;以居士身修行,隨順因緣。

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來共枕眠”;人海茫茫中,從相識到相愛,結合為夫妻,過著朝朝暮暮的生活,這是多生多世的緣份。

在《增支部》中,佛陀說:“若夫婦兩人,互相信任,寬容和自製,如法生活,互相愛語,他們的幸福會增加,安樂會生起。”

居家要善處各種感情生活,如:親情、人情、友情、愛情。基本的處理原則如下:

1、對父母長輩要恭敬孝養,以盡人倫之情;

2、對夫妻伴侶要相敬相愛,生活無令缺乏,以克盡夫妻互諒互信之情;

3、對兄弟姊妹要助其創業,使其生活順利,以盡手足之情;

4、對年幼子弟要教授禮儀及處世之道,助其達成理想,以盡提攜之情;

5、對親人朋友要講求仁義,以盡守望相助之情。

此外,居家的感情生活中,除了創造歡樂的氣氛,增進彼此情感的融和,更要以緣起法,升華淨化彼此的執著,以信仰為居家生活的中心,帶領眷屬,由愛家到愛人,將家庭的小愛,擴大為菩薩清淨的大慈大悲。

既然夫妻是在因緣具足下聚合,就應以同見、同行與同願為基礎,以慈悲心共建佛化家庭,成為菩提眷屬,去愛護與勉勵身邊的每一個有緣人,共結佛緣,引導眾生成為佛道上的同修,這將是人間的美滿因緣。

結語

對於****,一般人總覺得很好奇。因為,一般人以為隻有男女的****才叫做“談情說愛”。其實,愛的世界無限廣闊,我們不但愛人類社會,愛親人、朋友、家國;我們也愛植物,如陶淵明愛菊花,周敦頤愛蓮花;還有人喜歡動物,養貓、養狗、賽鴿;甚至有人喜歡礦物,收集各種奇石異寶作為賞玩;更有人集郵、集火柴盒。愛慕有情眾生固然是一種****,喜愛無情的草木也是****。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是佛教的根本宗旨。所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我等發心菩薩行者的使命。我們如何把一己的私情淨化為對一切眾生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無染的清淨愛心?這是我們追求人生幸福、升華生命內涵,成就無上佛道,所必須念茲在茲的問題。

《觀無量壽經》說:“佛心者,大慈悲心是。”《法華經》亦說:“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

《大智度論》言:“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凡能互愛互助,解除對方的痛苦,給予對方的快樂,就是慈悲。所以,我們關懷社會,推展福利,救災濟貧,是慈悲;關懷他人生活,給予金錢援助,物質救濟,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是慈悲;關懷別人學業、事業,給予經濟資助,知識輔導,技術訓練,使人學業成功,事業成就,是慈悲;關懷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維持社會治安,使人安居樂業,也是慈悲。若能弘揚佛法,使人知因識果,止惡向善,增長智慧,拔人苦惱,給人快樂,更是慈悲。

若能更進一步,運無緣大慈心,興同體大悲願,無住生心,無相布施,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人畜,平等拔苦與樂,不但拔人生活困苦,還拔除人煩惱生死痛苦;不但給人物資與精神快樂,還給人出世涅槃真理生命之樂,甚至令一切眾生,共證佛道,更是大慈大悲;也是諸佛菩薩情感與理智融洽而統一的慈悲。

我們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抑或為了世界和平,都應依教奉行佛的慈悲,推廣佛的慈悲,給人間帶來幸福與溫暖,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康樂與和平,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職責,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應負的責任。

願諸同修,共成佛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資料來源:

吳小凡:《佛對愛情的解釋以及佛教的愛情觀》,互聯網。

陳兵:《佛教認為全心付出是成功愛情的必要》,鳳凰網佛教。

釋了幻:《佛法與婚姻》,顯密文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