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英文原著是根據我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刪節改編而成,論文於1970年寫完,書於1973年出版,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早已成了明日黃花了。
承蒙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各位同行學者不棄,早在70年代即有人分章摘譯,尤其是內中的鬱達夫和徐誌摩部分,但因種種原因,此書的中譯本一直未能麵世。在此要特別感謝香港中文大學的王宏誌教授,在他百忙之中重新組織了一個"翻譯班子"把全書譯了出來,並交由陳子善先生安排出版,令我不勝榮幸。但也有點汗顏,總覺得這本舊作早已過時,不值得重讀,又沒有用任何文學理論,當時全是閉門造車的成果。我的指導教授史華慈對我特別愛護,論文照章全收,而另一位導師費正清教授則僅建議我把原來的一千餘頁的論文刪減一半始能出版。如今這兩位恩師皆已作古,我也剛從哈佛的教職退休,非但整個世界變了--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浪潮早已席卷一切--而且文學研究的學術典範(paradigm)也變了:文學研究和文本細讀已被擯棄,代之而起的是"文化研究"。然而,對我而言,文學仍然是曆史的一部分(或可謂是曆史的"表征"),而曆史也依然蘊藏於文學之中,二者互為表裏,密不可分,在中國的文化脈絡中尤其如此(這是否是文化研究,暫且不論)。此書寫的雖是曆史--五四時期作家的浪漫心態--但用的卻是文學的體裁,文史不分家,我至今仍視為做學問的座右銘。
書中的第一章討論的"文壇"和"文人"兩個概念,今日早有學者MichelHockx以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P。Bourdieu)的理論將之重新處理。徐誌摩的部分也有梁錫華的專書補足;鬱達夫則有"文革"後上海年輕學者許子東的第一本轟動全國的著作;而革命浪漫傳統的研究(也可能是本書最弱的一章)也後繼有人:劉劍梅最近在美出版的英文著作《革命加戀愛》(夏威夷大學出版社,2003年),更把這個動人的故事講到現在,並側重"女性身體"的層麵,因此也反照了拙著的另一個缺陷:沒有專章討論女作家,也沒有關注女性的角度。
中譯本自序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不論如何淺陋,本書仍然是我個人心愛的一本著作,因為在研究和寫作的過程中,我竟然走火入魔,不知不覺地也步"五四"先人--特別是徐誌摩--的後塵,開始浪漫起來,甚至在自己的第一本中文著作《西潮的彼岸》中大加發揮,把個人感情上的心路曆程作為寫作的主旨,甚至建立了一種文風,也真是"情"膽包天,不亞古人。現在看來,連這種自我探索的情操表現也被當今更露骨的"欲望"描述所取代。我不能說這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隻能說當身體取代心靈、商品取代藝術品之後,文學研究變為(批判式的)"文化研究"也成了一種必然的現象。
走筆至此,我也不必再為這本舊作自辯了。有心的讀者--特別是初入門的大學生--或可把這本"學術專著"作為曆史故事來讀,如果仍覺餘味猶存,我就心滿意足了。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