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倒是讚成國語有一個自然的標準。自己是蘇北人,卻讚成將北平話作為標準語。一來因為北平是文化城,二來因為北平話的詞彙差不多都寫得出,三來因為北平話已經作為標準語多年,雖然還沒有“俗成”,“約定”總算“約定”的了。標準語隻是標準,“藍青官話”也罷,“二八京腔”也罷,隻要向著這個標準走就成。特別是孩子們向著這個標準走就成。以後交通應該越來越便利,孩子們聽國語的機會多,學起來不會難。成人自然難些,但是有個自然的標準,總比那形形色色的或隻在字典裏而並不上口的普通話好捉摸些。就算是國音鄉調,甚至鄉音國調,也總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些。
因此我讚成北平師範學院這回設國語專修科,多培植些“專門從事語文辦理國語教育”的人才。這些人該能說純粹的國語,還得有文學的修養,這才能成為活的自然的標準。他們將來散到各地去服務,標準語就更不難學習了。但是除此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該快些恢複注音漢字的教科書,如能多有注音漢字的書報更好。
廢除漢字在日本還很困難,在中國恐怕更難。我所以主張先行施用注音漢字。聯合國文教會議這回建議“全世界聯合清除文盲”,我們的國語教育也該以清除文盲為首務。現在講清除文盲,跟清末講開通民智態度不同,但需要還是一樣迫切,也許更迫切些。清除文盲要教他們容易識字,注音漢字該可以幫忙他們識字。說起識字,又來了一個問題,也在國語教育項下。標準語得有標準音,還得有標準字。這些年注意國民教育的人,有些在研究漢字的基本字彙。戰前商務印書館印行的莊澤宣先生編輯的《基本字彙》,綜合九家研究的結果,共五千二百六十九字。照最近陸殿揚先生發表的意見(《文訊》新六號,《關於字彙問題》),“宜以二千五百字為度”。
這種基本字彙將常用的漢字統計出來,減輕學習的負擔,自然很好。但是統計的時候不能隻注意單字,還該注意單字合成的詞彙,才能切用。有了這種基本字彙,還得注意字形的劃一,這就是陸先生所謂標準字。
陸先生指出漢字形體的分歧和重複,妨害學習很大。這種分歧和重複如任其自然演變,就會越來越多,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從前曆代常要規定正體字,教人民遵用;應國家考試的如不遵用,就是犯規,往往因此不準參加考試。這倒不是妄作威福,而是為了公眾的方便,也就是所謂“約定俗成”。記得魏建功先生在教育部召集的一個會議裏曾經建議整理漢字形體,搜羅所有漢字的各種形體,編輯成書,同時定出各個漢字的通用形體,也就是標準字。但是這種大規模的工作,需要相當多的人力財力和時間,一時不容易著手。
也許還得先有些簡易的辦法來應急,這種得“專門從事語文”的人共同研究才成。還有,王了一先生也曾強調標準漢字,雖然他沒有提出“標準字”這名稱。陸先生是主張“整理國字,使之合理化,科學化,統一化,正確化,非從速厘訂標準字不可”。有了標準字和基本字彙相輔而行,漢字的學習該比從前減少困難很多,清除文盲才可以加速的進展。同時還得根據標準字的基本字彙編輯國民讀物,供一般應用。這種讀物似乎不一定要用舊形式,隻要淺近清楚就好。目下一般小店員和工人讀報的已不少,報紙的文體大部分不是舊形式,他們也能夠並且有興趣的念下去。他們,尤其是年輕的,也願意學些新花樣,並不是一味戀著老古董的。
北平《時報》,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