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可能出現的敗局,我們不能放之任之,因為這種敗局隻是一種可能,沒有必然性,因此,在可能失敗之前,我們必須先保證不失敗,或者力求少失敗。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已,可勝在敵。”意思是從前會打仗的人,先要造成不會被敵人打敗的條件,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不會被敵人戰勝,主動權操在自己手中;能不能戰勝敵人,卻在乎敵人是否犯錯誤給我們創造了製勝的機會。
縱觀古代的很多戰例,大凡軍隊出征之前,定當部署守土之兵;軍隊行進之時,必先安排斷後之將;兩軍交戰之後,均須防備對方晚上劫營。照此做去,兩軍對壘之時,有可勝之機則戰而勝之,無取勝之便也不會被敵人所乘而致落敗。
其實人生也是這個道理,你若想在政界脫穎而出,必須言不逾矩,行不忤法,否則授人以柄,難免前功盡棄,到時候縱有高才奇誌也是枉然。你若想在商界嶄露頭角,便不能過度負債或違法經營,否則或在商戰之中落馬,或在法紀麵前翻車。即使做個靠薪水度日,憑手藝謀生的小百姓,也要潔身自好,不給人以可乘之機,以免惹下麻煩。
先為不敗後求勝,不僅是兵家保存自己,奪取勝利的謀略,同時也對人們求生存、圖發展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我們要想事業一帆風順,便應經常尋找自己在法律的、經濟的以及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可能致敗之處,並預加防範或及時補救,這樣才能使自己求勝的理想置於無虞的基礎之上,使理想之花結出勝利之果。假如經過一番艱辛的拚搏,事業仍然成功無望,此時當事人便應進行深刻的分析,看看是主觀原因的影響還是客觀條件的製約,並采取相應的對策擺脫困境。
有些事本來是可以成功的,但當事人或是辦事方法選擇不妥,有如緣木求魚終不可得;或是有利條件利用不夠,有如順風行船隻用雙槳不扯帆;或是主觀努力尚有欠缺,有如推車上坡進二退三,以致事業或開局不利,或半途受阻,或功敗垂成。此時,當事人必須找出主觀原因的症結,然後對症下藥,以求力挽敗局。
有些事或似陸地行船,缺乏成功的基礎;或似竹刀伐木,受製於客觀條件,其結果自是不言而喻,隻能以失敗而告終。此時當事人便應拿出壯士斷腕的氣概,放棄徒勞無功的努力,以便再籌方略,另闖新路,這樣才有可能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局麵。
“對症下藥”與“另闖新路”,這是麵對敗局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前者立足於解決戰術上的問題,後者著眼於糾正戰略上的錯誤,麵對敗局究竟應選擇哪條路,這就全靠當事人的分析與判斷了。
此外,麵對失敗,走向成功,你必須唱好三部曲:
超前思考,變不利為有利,大凡人們辦事,一般都會碰到一些有利條件,也會遇見一些不利因素。此時,當事人便應超前思考,力爭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使事業增添勝算。例如,在《三國演義》裏,諸葛亮與周瑜想火攻曹操水軍,但冬季隻有西北風而無東南風,深知天文知識的諸葛亮正是利用這一點麻痹曹操,他算定甲子日開始將刮三天東南大風。屆時依計而行,結果火憑風勢,風助火威,孫劉聯軍的一把大火便大破曹軍於赤壁。
穩步推進,積小勝為大勝,辦事應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隻有穩步推進,積小勝為大勝,事業的成功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才能避免傾覆之危險。在曹、孫、劉三支力量的對比中,劉備雖處於劣勢,但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先取荊州以為事業的起點,後取天府之國益州作為事業的根本,進而南伏獲得蠻荒之眾,北掠隴西等戰略要地,終於實力大增,在後來魏、蜀、吳三國鼎立之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刮至香港,香港政府為維護港幣的穩定而決然出擊,他們在股市上采用步步為營,積小勝為大勝的戰略,與國際金融巨鱷索羅斯鬥智鬥勇,終於使索羅斯損失慘重铩羽而歸。
精彩結尾,將理想變現實,千裏行船,離碼頭雖僅一箭之遙,仍不算到達目的地;萬言雄文,在結尾若有一句冗詞,也稱不上精彩文章。辦事也是如此,如果前緊後鬆,草草收場,很可能勝券在握之事竟流於失敗結局。我們辦事必須像飛行員遠航歸來一樣,隻有完成最後一個製動動作,將飛機安然停在停機坪的預定位置上,才能算是完成一個精彩的起落。人們隻有精神飽滿、嚴肅認真地使事情精彩結尾,才算是真正將理想變為現實。
人們若能事事唱好上述“三部曲”,則人生就能夠挑戰失敗成功,從而不斷地獲取成功。
失敗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結果;是一個階段,而非全部。不向敗局妥協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