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藍皮書·2010-2011 21(1 / 3)

第四篇 專題篇 第六章 蘭州市生態文化建設對策研究

蘭州地處我國大陸部分的地理中心,周圍群山環抱,黃河橫穿其中,是我國三大自然區的過渡地帶,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物質集散中心。由於受到河穀盆地地形的影響,蘭州城市擴展受到限製,加之工業布局不盡合理,環境汙染問題比較嚴重。

蘭州市高度重視環境治理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實施了“藍天工程”、“兩山綠化”等生態工程,並在新世紀提出要充分利用“兩山夾一河”的自然環境,努力建設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化生態城市的目標。創建生態城市,不僅能夠大大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更重要的是能為廣大市民創造一個空氣清新、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也將為城市引進投資、吸引人才和城市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是蘭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國內外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表明,生態文化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蘭州生態城市建設中,大力建設生態文化,充分發揮生態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化人功能,將會對蘭州生態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保駕護航作用。

一、生態文化的提出及內容

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文明的飛速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空間和生存境遇,也導致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的全麵割裂、疏遠和衝突。隨著生態危機的日益加劇,人類的居住和生存環境受到極大的威脅,生態危機引起了人類對文明的自我反思。1962年,美國女作家卡爾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以驚世駭俗的筆調描繪了濫用農藥對人類環境的毀滅性影響,提出人類應與其他生物相協調、共同分享地球資源的思想。

該書的問世對人們奉為圭臬的“征服自然”的觀念發起挑戰,被認為是現代環境主義運動開始的標誌。卡爾遜對工業社會中人與自然關係進行的激進批判,引發了長達十數年的生態模式爭論。

文明社會開始認識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同時也可能是一種“破壞”。許多思想家對人類文化係統進行反思,認識到人類普遍麵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並不在生態係統自身,而在於我們的文化係統,這種反思的結果便導致了生態文化的產生。

現代生態文化思想在西方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人類中心主義、生物平等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它以拯救人類,拯救地球為出發點,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綠色的生活方式和天人合一的倫理道德觀念。何謂“生態文化”?我國學者餘謀昌認為:“從狹義理解,生態文化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製度。如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生態經濟學,生態法學,生態文藝學,生態美學等等;從廣義理解,生態文化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方式。”白光潤認為,“生態文化這一術語中文化是主題詞,即指自然環境影響下的特色文化。生態文化包括諸多方麵,如自然環境影響下的物質文化,主要是第一產業(農、牧、漁業)的生產、傳統工藝、作物、畜牧產品,初級製成品、建築等;行為文化即具有地域環境特色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居住文化、生活習俗、禮儀方式等;精神文化即環境特色鮮明的文學藝術風格、宗教信仰等。”②王玉德認為:“生態文化是有關生態與文化關係的文化。”。綜而觀之,生態文化是人類對待自我之外的對象世界的方式與態度,是人的生存方式的物質化與觀念化的總和,它由生態精神文化、生態物質文化、生態製度文化等子係統組成,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生態文化包括生態哲學、生態倫理、生態科技、生態教育、生態傳媒、生態文藝、生態美學、生態宗教文化等要素,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生態文化建設體係。

文化是人類建構的意義體係,是人類在自然中按照人的方式生活的生存方式。作為一種意義體係,人們的思想、觀念、情感屬於文化的範疇,是文化的內隱形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觀念化;而生活方式、組織製度、創造成果等則屬於文化的外顯樣式,是人的生活方式的物質化。內隱形式決定了外顯樣式,以價值觀為核心的內隱因素決定了人的生活和生活所呈現的形態,同時,外顯的生活和生活的呈現形態又是內隱的價值理念的具體化和外化。由此,可以將生態文化的體係構架分為兩個大的方麵:

一方麵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生態文化的內隱形式,即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和精神價值;另一方麵,生態文化又是一種生存方式,是人、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一種生存方式。

二、蘭州生態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應有之義

生態城市的概念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人們對全球環境惡化、生態退化的現實反思的結果。生態城市是一種按生態原理建立起來的,自然和社會相互協調發展,人文和技術充分融合,經濟高效、環境友好、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居住形式,是自然、人類和城市融合為一個有機整體的互惠共生的城市結構。建設生態城市,必須把人與自然之間征服與被征服的傳統觀念更新為和諧共處觀念,這是傳統城市概念同現代生態城市概念最本質、最根本性的區別所在。生態城市的提出和建設本身就是生態文化理念的體現,中心任務是建設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發達的生態經濟,建設具有高度生態文明的社會。同時還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人工營造生態環境,恢複生態再生能力,提高生態承載力,擴充生態容量,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蘭州市全麵啟動生態城市建設以來,加大生態建設力度,突出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全市生態環境呈現出總體遏製、局部改善、穩步推進的良好局麵。目前,全市森林麵積已經達到25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2%,其中南北兩山綠化總麵積達到58萬畝,初步形成了環繞城市的人工森林體係。但是,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於蘭州南北兩山對峙,整個城市呈帶狀分布,可供城市規劃使用的土地僅為194平方公裏,城市容量有限,導致侵占園林綠地的事件時有發生;南北兩山人造林內大興土木建造餐飲娛樂山莊,比較平坦的林地被混凝土小洋樓所代替;廣場、街道、公園、廠區、學校、機關、部隊無不以種植草坪為時尚,有時甚至伐去濃鬱的樹木為代價,使草坪取代樹木之勢不可遏製,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是城市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需要進一步加強生態城市建設力度,充實生態城市建設內容去一一解決。生態文化崇尚自然、保護環境、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其核心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和生態意識,這與以人為本,追求城市、人、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城市建設理念是一致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態文化構成了生態城市的文化主流,是生態城市的靈魂,生態型城市發展模式的提出和實踐則是生態文化的彰顯和表現。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城市建設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生態文化建設應是生態城市建設中的應有之義。

(二)生態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存在的,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可以看成是受一定價值觀的作用,並依靠自己的文化對自然環境的日趨完善的適應。當可持續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曆史選擇的時候,與之相適應的必定是一種新型的文化。生態文化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和生態科技觀等。因此,隻有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才能夯實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心理認同基礎,取得更高程度的社會心理契約上的合理與合法性。科學發展觀深切地植根於對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關心和追求之中。它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化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基本要求。生態文化的建設與確立要求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落實需要生態文化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