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坐在桌前,麵對著從800多部書籍中摘錄下來的資料,麵對著幾年奔波搜集起來的成千上萬份植物、動物、礦物標本,他在思考:怎樣重修“本草”呢?

曆代學者在撰寫本草時,為了條理清楚,十分講究編寫體例。本草理論的輯錄、前代資料的彙集、藥物品種的羅織等問題,都認真設計,從《神農本草經》到《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即《唐本草》)、《開寶本草》、《嘉祐本草》以及唐慎微集前代本草大成的《證類本草》。它們的主要成就在於,概述本草理論與載錄藥物相結合,描述藥物形態與繪製藥圖相結合,引證前人論述,注明出處,彙集單方驗方等等。對藥物的分類,本草學者都按《神農本草經》的方法,把藥物分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即上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病補虛者本中經”;下藥“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李時珍在鑽研典籍,實地考察中,痛感此種分類方法弊病很多。

用這種分類方法,草石不分,蟲獸無辨,雜亂無章。“或一藥而分數條,或二物而同一處;或木居草部,或蟲人木部;水土共居,蟲魚雜處;玉石不分;名已難尋,實何由覓”(《本草綱目》卷,究竟用什麼分類方法來重修“本草”呢?他想起朱熹及其弟子們編撰的《通鑒綱目》,突然興奮起來。“綱”、“目”,他反複念叨著。漸漸地,他覺得雜亂無章的思緒,開始清晰起來,就用“綱目”來建立藥物分類的體係,把重修的“本草”叫做《本草綱目》。想到這裏,他列了一個藥物分類係統表。

後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凡例》中寫道:“今各列為部,道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之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穀、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

於是,李時珍根據中國古代哲學中“有生於無,的進化觀點,按自然形態,把全部藥物重編為十六部作為綱;再在部下分類作為目;然後一下同族,以同族為命,聚族而列。如金石部下分金、玉、石、鹵石四類;每一類中,又以相同元素的化合物聚為一族,如金類的鐵、鋼鐵、鐵落、鐵精、鐵華粉、鐵鏽、鐵爇、鐵漿、諸鐵器等都是鐵的化合物,故聚為一族。草部下分山草、芳草、濕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有名未用草十類。每一類中親緣關係相近的植物排在一起,形成各自的族,如草部芳草類的當歸、蛇床、白芷等皆屬傘形科;山奈、廉薑、山薑、豆蔻、白豆蔻、縮砂仁、益智仁、薑黃、鬱金、蓬莪術等皆屬薑科。這樣構成的逐級分類的綱目係統,結束了沿襲千餘年的舊本草藥分三品的混亂局麵。從此以後,我國本草開始具有現代藥物學的編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