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創心齋之法,所有儒者皆可修煉,這是一門大眾之法,但也是一門高深的法門。
孔子曾如此對弟子顏回道:“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氣,聽之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心齋即是通過意念專一、呼吸細長、耳之不聞、唯心能覺,進而達到神氣合一,進入清靜純一的境界,修煉至大成便可以足不出戶而知天下。
而亞聖孟子又進一步提出,內觀養心養氣之法,此法分為兩層,第一層為求放心或養夜氣,既是收斂為外物迷惑的心,寸養清明之氣。
第二層則是,思誠和養浩然之氣,思誠就是悟道,養浩然之氣就是一種“至大至剛”的宇宙元氣。
以後各個儒學宗師所創修煉之法都是以此二聖之法為基而來。現在的儒修者則把儒者修煉境界分為四個層次,即為:練氣期,吞氣期,養氣期和結丹期。
就是顏潭所修習的紫煞訣也隱隱的和二聖所說之法有意絲絲的聯係,現在的顏潭就是練氣靜心,收斂為外物所迷惑之心。
顏潭心中默念“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天命之謂之性,率性之謂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這和修道者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參悟透大道,達到永恒,隻是,聖人之言看起來雖是簡單,但是真正能夠做到卻又有幾人呢?嗬嗬,如果都能夠做到,那還不是聖人滿天飛。”
想到這裏顏潭不自覺的笑了起來,“自己還真的把修煉想的簡單了,修煉之路漫漫修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有所成就的。”
顏潭有種明悟,自己之所以不能夠突破道吞氣期,很有可能就是自己還無法收斂被外物所迷惑的心,一旦自己的心神收斂,也許就能夠突破到吞氣期。
道家講究煉心煉性,性命雙xiu,而佛家則是明心見性,四大皆空。和佛道不同,儒家講究的是存心養性,內聖外王。
“存心”者,存其本心也;“養性”者,養其本性也,亦即養其天心天性也。人與天俱來之本來心性,無不純乎至善。故隻須存養之勿失,勿為後天境地與乎物欲意念所轉,便自可入欲聖地而與天合。
至於內聖外王,這本是道家的政治思想,但是用來闡述儒學卻是最合適不過,內俱聖人德才,外施行王道,而用於修煉則是內俱有聖才,而外則王道,王道而不霸道,這就是儒門修煉法訣。
顏潭現在對於儒學了解的是越來越多,對於修煉的方向也越來越明確。想著最近自己的表現,感覺自己有點超脫了王道,而多了點霸道,對於宮裝女子還有紅袍人都是直接轟殺,根本就沒有一點還轉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