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成四字,誨爾童蒙。
【譯文】
本書把典故寫成簡單的四字句,用來教導你們這些兒童。童蒙:兒童,小孩子。
經書暇日,子史須通。
【譯文】
在讀經書(指儒家經典)的空餘時間,還應該學習諸子百家和曆史著作。
重華大孝,武穆精忠。
【典故】
重華大孝:《孟子·萬章上》記載:重華(即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的父親、後母和弟弟多次合謀要害死他,但舜逃生後仍然孝順父母,親愛兄弟,所以古人把舜當作“孝”的典範。
武穆精忠:《宋史·嶽飛傳》記載:嶽飛(南宋名將,民族英雄,諡號武穆)去見皇帝宋高宗,高宗寫下“精忠嶽飛”四個字,製成軍旗賜給他。
堯眉八彩,舜目重瞳。
【典故】
堯眉八彩,舜目重瞳:《論衡·骨相》記載:堯(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的眉毛有八種顏色,舜(傳說中的上古帝王)的眼睛有兩個瞳孔。古人把這種奇異現象視為聖人的特征。
商王禱雨,漢祖歌風。
【典故】
商王禱雨:《淮南子·主術訓》記載:商湯(商朝的第一代君主)時,連續大旱七年,太史認為應該以人作為祭品,向上天請求降雨。商湯不忍殺害他人,就把自己當做祭品,在桑林向上天祈禱。祈禱結束後,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古人認為這是上天對商湯不忍殺人一事的報答。
漢祖歌風:《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漢高祖)當了皇帝後,回到故鄉,和家鄉父老飲酒聚會。在宴會上,他唱道:“大風刮起來,雲隨著風翻騰飄揚。我的威武淩駕於天下,回到了故鄉。怎樣才能尋得勇士為我守衛邊疆?”後人把這首歌稱作《大風歌》。
秀巡河北,策據江東。
【典故】
秀巡河北:《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即漢光武帝,東漢開國皇帝)參加到反抗王莽新朝的起義軍中,擁立更始帝。後來,劉秀奉更始帝之命巡行河北(古時指黃河以北的地區),獲得當地官員的支持。他以河北為根據地逐步統一全國,建立了東漢王朝。
策據江東:《三國誌·吳誌·孫破虜討逆傳》記載:東漢末年,孫策占領江東(長江以東)地區,建立割據勢力。臨死時,他將事業托付給弟弟孫權。孫權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東吳政權。
太宗懷鷂,桓典乘驄。
【典故】
太宗懷鷂:《隋唐嘉話》記載:一次,唐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代皇帝)正在玩鷂子(一種比鷹小的猛禽,可以訓練它捕獵),看到大臣魏徵來了,急忙把鷂子藏在懷裏。魏徵裝作不知道,奏事時故意拖延時間。最終,鷂子被悶死在唐太宗懷中。
桓典乘驄:《後漢書·桓典傳》記載:東漢後期官員桓典不畏權貴,經常上書攻擊掌權者的不當行為,住在京城洛陽的人都很畏懼他。由於他常騎一匹驄馬(青白色的馬,現通常稱為“菊花青”),京城的人都說:“走走就停下吧,要躲開驄馬禦史。”
嘉賓賦雪,聖祖吟虹。
【典故】
嘉賓賦雪:南朝人謝惠連的《雪賦》以西漢文帝之子梁王與賓客在兔園賞雪為主題,描繪了梁王命司馬相如描繪雪景,司馬相如奉命作賦的情節。
聖祖吟虹:《碧裏雜存》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見到彩虹,隨口作了兩句詩。路過的彭友信立刻續上後兩句。朱元璋認為彭友信有才華,與他約定次日一起入朝。第二天,彭友信堅持等候朱元璋,以致錯過了上朝的時間。朱元璋很讚賞彭友信的人品,就任他為官。
鄴仙秋水,宣聖春風。
【典故】
鄴仙秋水:《鄴侯外傳》記載:唐代詩人賀知章評價童年的李泌(唐朝大臣,官至宰相,封鄴侯,因喜好神仙不死之術,被稱為“鄴仙”)說:“這個小孩子眼睛像秋水一樣明亮澄清,將來一定能做宰相。”後來果然應驗。
宣聖春風:《尚友錄》記載:漢武帝向文學家東方朔詢問孔子(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漢朝追尊孔子為“褒成宣尼公”,所以後世稱孔子為“宣聖”)和顏回(孔子的弟子)的道德誰更出色。東方朔回答:“顏回的道德就像桂樹,能夠讓一座山都變得芳香;孔子的道德則像是春風,所到之處萬物都跟著生長。”
愷崇鬥富,渾濬爭功。
【典故】
愷崇鬥富:《世說新語·汰侈》記載:西晉時期,王愷和石崇兩位大臣比富。晉武帝為了幫助王愷取勝,賜給他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樹,石崇看後順手就將它打碎了。王愷大怒,石崇說:“不要生氣,我還給你就是了。”於是讓仆人搬出家裏的六七棵珊瑚樹,每棵都有三四尺高。
渾濬爭功:《晉書·王濬傳》記載:在西晉滅吳的戰爭中,西晉大臣、將領王渾率先打敗吳軍,但他遲疑不敢渡江;西晉名將王濬則順長江而下,攻入吳國都城。王渾把這件事看作恥辱,於是向晉武帝奏報王濬在戰爭中的不法行為。王濬則上書為自己辯護。
王倫使虜,魏絳和戎。
【典故】
王倫使虜:《宋史·王倫傳》記載:南宋大臣王倫奉命到金國議和,並達成接回被金國俘虜的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協議。後來金國發生政變,廢止了和約,並將王倫扣押在北方。王倫始終不肯投降金國,最終被金人處死。虜: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蔑稱,此處指金國。
魏絳和戎:《左傳·襄公四年》記載:春秋時期,戎族部落派使者與晉國講和。晉國國君認為戎人不講信義,要繼續和他們打仗。大夫魏絳極力阻止,並向國君指出與戎人保持友好的好處。晉國國君接受了魏絳的勸告,不再與戎族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