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1904—1933年),字沅,1904年生於湖南省沅陵縣,祖籍安徽。1919年秋,考上清華學校。1922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廢園》等五首新詩。他的第一本詩集《夏天》,商務印書館於1925年出版,收詩26首。1924年下半年,曾以“天用”的筆名在《時事新報》副刊《文學》(文學研究會的周刊)上,寫了“桌話”七篇,評論了《紅燭》《呐喊》《流雲》等作品。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朱湘加入了文學研究會。
朱湘的第一本詩集叫《夏天》,其中最早的詩寫於1924年9月。第二本詩集《草莽集》,1927年8月出版,收入長、短詩34首。《草莽集》最有特色的作品,是《采蓮曲》《催妝曲》《曉朝曲》《搖籃歌》《昭君出塞》《婚歌》等,都寫得美麗輕盈。
朱湘於1927年9月8日抵達美國,到1929年9月11日從美國乘船回國,隻留學美國兩年。
朱湘的《文學閑談》一書闡述較充分,而且集中。這本比較係統地說明了他對文學的理解,使用中外比較、古今聯係的方法,有不少獨到見解,其中:為什麼要讀文學,文學與消遣,古典與浪漫,文以載道,貴族與平民,文化大觀等章節,都就新文學運動中一些重要問題,比較深入而有特色地闡述了看法。
《石門集》是《草莽集》以後詩歌的結集,主要收入朱湘後期的作品。由趙景深編輯,出版於詩人去世之後。這個時期,朱湘的詩風有了變化。
朱湘著譯頗多,除了詩和文學批評,還寫有《三百篇中的私情詩》《笠翁十種曲》等幾篇有見解的古典詩歌和戲曲的論文,其中有的還應用了中西比較的研究。
朱湘的散文《北海紀遊》《咬菜根》,文學性雜文《徒步旅行者》《畫虎》和雜感文《說說話》,以及自傳體散文《我的童年》《投考》等等,都可以稱為佳作。1934年10月,由上海生活書店出版了《中書集》(散文、評論集)。此外還有大量的譯詩和翻譯小說。
1933年12月4日,朱湘由上海乘吉和輪赴南京。次日清晨,船過采石磯時,他從隨身攜帶的小皮箱裏取出酒來喝,倚著船舷,讀海涅的詩,然後縱身跳入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