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1907—1952年),生於四川滎經縣。原名何開榮,字稻玉,筆名何穀天、周文等。幼年喪父,由寡母撫養成人。18歲時,因家境貧寒,中途輟學,到西康川軍中,做過候差、書記員等。在川軍的數年間,目睹軍閥內部的勾心鬥角,激發了反抗黑暗的意識,積累了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素材。

1932年,參加革命,在安慶中國左翼文化總同盟安徽分盟任組織部長。與讀書會成員鄒一平等人,利用《安慶晚報》的文藝副刊《雀鳴》,作為讀書會活動的公開陣地。同年,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次年,由丁玲、葉以群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根據左聯開展文學大眾化運動的要求,采用章回小說的形式,將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名著,由魯迅翻譯的長篇小說《毀滅》,改編成縮寫通俗本;將蘇聯作家綏拉菲莫維支的名著,由曹靖華翻譯的長篇小說《鐵流》,也改編成了縮寫的通俗本。在魯迅的鼓勵下,周文的成名作《雪地》在9月的《文學》第1卷第3號發表,署名何穀天。這部短篇小說暴露了軍閥的腐敗和吏治的黑暗。此後,周文創作漸豐,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分》《父子之間》《多產集》《愛》,中篇小說《在白森鎮》,長篇小說《煙苗季》。與此同時,周文還創作了一些雜文和散文。周文的小說,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廣泛地運用心理描寫,時時閃爍出諷刺的火花。

1934年3月,周文擔任左聯組織部長。1936年,擔任中央特派員馮雪峰的秘書。1937年9月,回到四川,在成都開展文藝界抗日統戰工作,與沙汀、朱光潛、李劼人等成立成都文化界救亡協會。主持會刊《筆陣》,兼《四川日報》《新民報》副刊編輯。

1940年,奉調至延安,籌辦大眾讀物社。出版《邊區群眾報》和《大眾習作》,受到毛主席的讚揚。1941年任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長。1942年後,任晉綏分局秘書長、宣傳部副部長、晉綏《抗戰日報》社和《大眾報》社長等職。1949年,出席全國第一次文代會,被選為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委員。同年秋天,調任中央馬列學院秘書長。1952年7月1日,因患急性肺炎和急性肝萎縮,猝然去世。

周文集革命家和小說家於一身,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他以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曆為素材,創作了富有個性的作品,豐富了現代文學的畫廊。在文藝大眾化方麵,他更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