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苗青的笑意昂然(2 / 2)

“根椐這個典故,我把它整理成素材,根椐那時人的穿著,構思這幅作品,後來,我又把虎守杏林的典故歸納,才成了這幅掘作。”苗青又說。

“奶奶,你給我們講一講虎守杏林的故事。”師燕歡快地跑到苗青跟前,拉著苗青的手說。

“黃兄弟,孟兄弟,講一下這個典故。”苗青笑著說。

“我隻知道這幅對聯的臨帖,象你講的這些真不知道。”黃忠易說。很誠實。

“就是,我們講的沒根沒椐的,汙了大學生的耳朵。”孟哥笑著說。

“好。我就講講虎守杏林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晉人的《神仙傳》,相傳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董奉的民間醫生,定居於廬山之下,他住在山上,不種田,也不種地,天天為人治病,他有一個特別的規矩,給人治病從來不收分文,病人痊愈之後,栽杏樹五顆,病輕者栽一顆,這樣,在許多年以後,就形成一個龐大的杏林,杏林達十萬顆之多,鬱鬱蔥蔥,己成大莽林。山中的飛禽走獸,狼豺虎豹,都來這裏戲耍。林子裏,一年到頭雜草不生,花開花落,董事就在林間搭了一個穀倉,告訴人們,但凡有買杏的人,不必告訴我,你隻把帶來的穀子倒入糧倉,就可取走相同容量的杏子。曾經有一人,取杏多而穀少,老虎吼叫著追趕他,嚇得他跌倒在路邊,杏丟掉了很多,回到家中一看,杏和送去的穀物一樣多。曾經有一個大膽的人去偷杏,被老虎追到家中咬死,家裏的人忙將杏送還,董奉便將那人救活。”講到這裏,苗青呷了一口茶。

“按道理講,穀子和杏的斤兩不同,好象有些不合道理。”劉陽提出了質疑。

“是啊,董奉是好人還那麼貪心。”師燕提出了一個問題。

“董奉並非不明白這個道理,他把結餘的穀物分給最窮的人。第二點,那些遠道路過的人,商人旅賈,缺少路費,他都要施舍,看不起病,因病致貧的人,他都要幫忙。後來,人們把他追奉為神仙,虎守杏林,也就成醫生們的標榜。”苗青解釋說。

“哦,原來這麼回事。”劉陽明白了,師燕也明白了。

“對,鄉醫是弱勢群體,他們無怨無悔的戰鬥在醫學陣地最前沿,沒有名份,沒有地位,從沒有人喊怨叫屈,我的那幅《龍虎圖》送於他們當之無愧。”苗青有些激動,手有點發顫,顫得很輕微。

“奶奶,這位叔叔是誰呀!”師燕問苗青她身邊的苗子峰。

“哦,他,他是我的司機。”苗青看著苗子峰,母子倆會心的笑了。

“對,我是你奶奶的司機。”苗子峰說,他和道媽媽苗青的意思,不讓大家有壓力,然後,對師燕微微一笑。

“我看著怎麼象個大官,區級以上的。”師燕笑著,一吐香舌。

“但願他是個好官,能下來體察民情。”苗青打了個啞謎。

“老姐姐果然學識淵博。”黃忠易讚歎。

“你的書法挺好,己經到了發表水平,要不,我給你推薦一下,到國刊上去發表。龍蟠橘井,虎守杏林,字字千鈞,風骨傳神奇傲,中鋒,側峰,僅次於古代大書法家王曦之。臥佛山下,藏龍臥虎,隻是沒人發掘罷了。”苗青很感歎。

“老姐姐誇獎,隻是有感而發,對張博,苗院長他們的精神所動,才鑄成八字。對於祥細的故事並非全解。黃忠易很誠實,他真沒想到,暮垂之年,能一睹大畫家的風彩。很多刊物上,沒少看到苗青的作品。她的《臥佛圖》也曾轟動大江南北,評論家稱為當代的《清明上河圖》。有的刊評說《清明上河圖》的又一翻版。

“敢問老姐,你可曾有《臥佛圖》大作?”黃忠易問,在探詢。

“想看,還是詢問。”苗青笑著問。

“想開一開眼界。”黃忠易說,心想,莫非帶在身邊。

“好,師燕,把我送給你爸的那卷畫拿過來展開,掛在容廳裏。”苗青笑意昂然的說,老年人的那種笑意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