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
《黃帝殺蚩尤》中的主要人物。相傳蚩尤為古代黎族的首領。在當時黎族比較龐大,共有八十一氏族。傳說中的蚩尤是個害人的妖魔,而黃帝是一個降伏妖魔的英雄。故事中描寫了蚩尤與黃帝在涿鹿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的戰鬥。傳說蚩尤曾率銅頭鐵額的黎族大軍,向黃帝發起進攻,黃帝命令應龍在冀州之野與敵相戰。雙方經過激烈的戰鬥,最後終於被黃帝擒殺了。
後羿。
《山海經》“後羿射日”故事中的人物。傳說天地之初,天上有九個太陽,人們處於有日無夜,備受煎熬的環境中勞作。後羿用他的神弓射掉了八個太陽,隻留下了其中的一個,從此天地之間晝夜分明,改變了人們生存勞動的環境。
在古人的心目中,後羿是一位大智大勇的英雄,人民歌頌他敬仰他,尊稱他為“仁羿”。這體現出古代勞動人民要征服、戰勝所有自然災害的決心和理想。
刑天。
《山海經·海外西經》中的人物。刑天和天帝爭奪神位,天帝用法術砍掉了他的腦袋,並把它埋在了常羊山。刑天失去了大腦,並沒有倒下,他將兩個乳頭變成了眼睛,肚臍變成了嘴巴,左手拿盾牌,右手拿板斧,鬥誌昂揚。最後刑天雖然被天帝殺掉了,但他卻不肯向命運屈服,敢於抗暴複仇,敢於和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鬥爭到底。陶淵明曾做詩讚他:“刑天舞幹戚,猛誌固常在。”刑天寧死不屈的光輝形象,啟迪著後人,鼓舞著人們的鬥誌。
五精彩文段推薦。
又東五百裏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節選自《南山經》
西水行百裏,至於翼望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狸,一日而三尾,名曰囗,其音如囗百聲,是可以禦凶,服之已癉。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餘鳥”,服之使人不厭,又可以禦凶。
節選自《西山經》
雷澤中有雷神,龍首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
節選自《海內東經》
六文學成就。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經》中保存的神話是相當古老的,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話,像誇父追日,刑天舞幹戚等都深入人心,流傳很廣。《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雖然是片段的,但不少故事已經有清晰的輪廓,有的甚至可以看到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山海經》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之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反映了人類始祖對待自然的態度,歌頌了人類頑強的生命力。
《山海經》以其奇特的思維,廣博的故事,為後世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並影響文學創作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手法。後代很多著名作家,像屈原、蒲鬆齡等人的作品都體現了神話的精髓和力量。
七名家點評。
《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
顧頡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