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何樂不為?
英國人說話少不了“對不起”,凡是請人幫助之事,她們總開口說聲對不起:對不起,我要下車了;對不起,請給我一杯水;對不起,占用了您的時間。英國警察對違章司機就地處理時,先要說:“對不起,先生,您的車速超過規定。”兩車相撞,大家先彼此說對不起。在這樣的氣氛下,雙方自尊心同時獲得滿足,爭吵自然不會發生。
良好的談吐,令人心花怒放,滿麵春風。
措辭簡潔者
在交談中,措辭的簡潔和高雅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措辭囉囉嗦嗦,或者粗俗不堪,或者故弄玄虛,不管內容多好,也不會有太大的效果。我們在談話中如何做到措辭簡潔、高雅呢?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要盡量簡明扼要。說話通常越簡明越好,有些人在敘述一件事情時說了很多話,但還是無法把她的意思表達出來。聽者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仍然不知道她想說明什麼東西。如果你犯有這種毛病,一定要自我矯正。矯正的最好辦法是,說話之前先在腦子裏做一個初步的計劃,然後再把計劃要說的東西講出來。
第二,用語不要過多重疊。在漢語裏,有時的確要使用疊句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用來加強語氣。但是,如果濫用疊句,就會顯得累贅。例如,許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時候常常會說:“為什麼為什麼?”其實,一個“為什麼”就足以表達你的疑惑之情,為什麼偏要多加一個呢?還有的人答應別人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說:“好好好……”,一連說上好幾個。事實是,說一個“好”就足夠了。如果你有這個毛病,不妨糾正一下。
第三,同樣的言詞不要用得太頻繁。一般地說,聽者總希望說者的語言豐富多彩。我們雖然不必像某些名人所說的那樣,每一件事都要創造一個新詞彙,但也應該在許可的範圍內盡量使表達多樣化,不要把一個詞用得太頻繁。即使是一個非常新奇的詞,如果你在幾分鍾之內就把它複述了好幾次或十幾次,那麼人們對它的新奇感會喪失,並對它產生一種厭倦感。
第四,要避免口頭禪。有些人在交談中非常愛說口頭禪。諸如“豈有此理”,“我以為”,“儼然”,“絕對的”,“沒問題”一類的話幾乎脫口而出,但她不管這些話是否與所說的內容有無關聯。這類口頭禪說多了,不僅影響說話的效果,而且還很容易被別人當作笑柄,因此這類口頭禪應下決心不說。
第五,要避免使用粗俗的詞。常言道:“言語是個人學問品格的衣冠。”一個相貌堂堂、看上去高貴華麗的女人,如果一開口就說出粗俗不堪的話,那麼別人對她產生的敬慕之心就會馬上煙消雲散。其實,這種女人並非學問品格不好,隻是在追求語言的新奇和俏皮的過程中染上了難以更改的壞習慣。在交談中,我們一定要下決心改掉這種壞習慣。試想一下,你在一個陌生人麵前說了粗俗的話,她會怎麼想呢?她不一定認為這是一個習慣問題,而可能認為你是一個修養不足、不可交往的女人。
第六,不要濫用術語。粗俗的詞不可用,太深奧的詞如專業術語也不可多用。過多地使用專業術語,即使你使用得很恰當,也會給別人以故弄玄虛的感覺。滿口諸如“形而上學”、“一元論”、“二元論”、“沙文主義”等術語,不懂的人認為你在炫耀才學,而聽得懂的人則認為你非常淺薄。
上述內容隻是列舉了幾個易於為人們覺察到的問題。那些較為隱晦的問題還有賴說話者自己在實踐中揣摩和克服。如果你在說話時能措辭簡潔、生動、高雅而又貼切,那麼你就可能會成為一位交際明星、說話高手。
廢話連篇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稍加留意,就會發現許多人在說話中有一些毛病。雖然這些毛病不具有決定意義,但如果不加以注意,就會影響我們的談話效果。
一般人在交談中常常容易出現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諺語太多。諺語本來是詼諧而有說服力的話,但諺語太多也不好。用諺語太多,往往會給別人造成油腔滑調、嘩眾取寵的感覺,不僅無助於增強說服力,反而使聽者覺得有累贅感。
諺語隻有用在恰當的地方才能使談話生動有力。在使用諺語時,我們應盡可能使其恰當。
第二,濫用流行的字句。某些流行的字句,也往往會被人不加選擇地亂用一番。例如,“原子”這個詞就被濫用了,什麼東西都牽強加上“原子”,如“原子牙刷”、“原子字典”,“原子”這、“原子”那,就會使人莫名其妙。
第三,太瑣碎。許多人在談話過程中瑣碎得令人討厭。例如,講述自己的經曆本來是最容易講得生動、精彩的,很多人也喜歡聽別人講其親身經曆。但是,許多人講自己經曆的時候,一味地平鋪直敘,覺得自己所經曆的樣樣都有味道,都有講一講的必要,結果反而使聽者茫然失措。
講經曆或故事,要善於抓重點,善於了解聽者的興趣放在哪一點上,少講廢話。在重要的環節上講得盡可能詳細一些,其他地方用一兩句話交代過去就行了。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我們還應注意自己在談話中的聲調、手勢、麵部表情等方麵,努力使各個方麵做到協調、得體。這樣,我們就能增強說話的吸引力。
慣用方言者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固然利於交際,但在適當的場合來點兒語言寶庫中的“土特產”——方言,也有其獨特的魅力。
當你身在異國她鄉聽到有人用祖國語言交談,你會感到如臨故土;當你出差外地聽到有人操著家鄉話,你將倍感親切,也許你還會情不自禁地湊上前去問對方是不是家鄉人,從而用家鄉話熱情地交談起來。
台灣交際專家方樹生在談到方言的作用時說:“喜歡人家說她的方言,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對廣東人說廣東話,對福建人說福建話,對寧波人說寧波話,對上海人說上海話,如果你是她的同鄉,當然產生同鄉的好感,彼此易於接近;如果你不是她的同鄉,而能說很純熟流利的對方方言,她一定會覺得你特別聰明,雖然初次相見,印象卻可能很好。對於你的請求,本來不允許,或許可以因此而通融些,你的交際,本來不為人注意的,或許因此而使人樂於與你接近。”
事實正是如此。1990年夏天,新華社北京分社記者王先生應《北京晚報》之約,采訪一篇班禪額爾德尼的人物專訪。班禪額爾德尼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更主要的是,他是我國藏族的頭麵人物。記者要想成為這樣的采訪對象的合格對話者,就必須對西藏的情況有所了解。王先生若幹年前,曾在西藏分社工作過,為了搞好這次采訪,他又現複習了一下藏語,記住了一些見麵要說的客氣話。采訪的時候,記者告訴班禪額爾德尼,我曾在西藏工作過。班禪額爾德尼果然問:“能講藏話麼?”記者說,隻記得一些單詞兒了。“紮喜德來(吉祥如意)!許等加(請坐)!”班禪額爾尼聽後高興地笑了,僵持的局麵一下子被打破,采訪便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起來。
有時候,不一定要說出對方方言才使對方感到親切,你若能辨別對方口音,由此判斷對方為何方人氏,也會使她為之一震。
有一些著名人物,常能夠活用地方語言,適當地表現出個性,從而受到人們的歡迎。日本人佐佐木更三就因為毫不掩飾地說著故鄉——宮城縣的語言,而讓許多人樂於親近。在日本國會議員中,也有人使用某縣的明朗聲調或某縣的親熱語調,而博得眾人好感。
鬆母聖子小姐,她剛踏進演藝圈時,曾花了一番工夫特別學習使用“共通語”。有一天,她應邀在節目中打電話回故鄉的家。電話接通後,隻聽到聖子的母親說出一連串嘰裏呱啦的方言,而聖子也很愉快地朗聲應對著,給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據說,從那時候開始,連過去討厭聖子的觀眾,也變得非常喜歡她了。
如果能夠在言談中保留故鄉話的人情味,同時又能用理性的普通話來和人交談,擷取兩種語言的優點,是最理想的方法。另外,在生意上的往來、各地區的洽談會、招待外來賓客等情形時,如能巧妙地活用故鄉的語言,也會增加彼此間的親切感。
好為人師者
如果說,人們自覺地將“為人師”的活動局限在一定範圍內是一種美德的話,那麼把這種“為人師”的心願推到極端,成為“好為人師”者,她就會變成一個喋喋不休的女人,一個傲慢無禮的女人。
聰明的女人很少擺出一副“凡事都懂”的姿態,她永遠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謹慎謙虛的品德。
肆意汙蔑者
由於文明的變遷,現代社會和封建時代已經大不相同,許多人可以毫無顧忌地在她人麵前表現出憤怒、厭惡、不甘心、悔恨、嫉妒、不滿等情感。
容易暴躁就容易吃虧,暴躁往往會無緣無故地遷怒她人。從某種角度來看,暴躁不但使自己變得不愉快,也會使她人感到不高興,同時還會使別人對自己敬而遠之。
通常我們與他人交往,隻要以誠相待,一般都會獲得等同的回報,而且對方的心情如何,我們大致都能體會出來。但是,麵對一個歇斯底裏的女人,就很難預料她會在什麼時候改變心意。
雖然自己真誠地與對方打交道,對方卻無端地發怒,這時就要格外謹慎,不要使對方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