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直麵現實——中國不寂寞(2 / 2)

“魯嫁嫁”、“易逃逃”、“楊不管”——對不道德行為的普遍反感心理。

“在這種生死抉擇的瞬間,隻有為了我的女兒我才可能考慮犧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親,在這種情況下我也不會管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中學教師範美忠在博客中的這番震後“表白”掀起軒然大波,被網友譏諷為“範跑跑”。“範跑跑”一詞紅遍網絡,後引發了一場關於師德的討論。後來,“範跑跑”一詞不僅用來形容那些溜之大吉的人,更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詞,是那些不顧責任與道德的人的形象代言,再次讓人見識了網絡新詞所產生的道德力量。隨後,“魯嫁嫁”、“易逃逃”、“楊不管”等不斷見諸網絡。

這些詞語流行的背後是人們對“道德滑坡”的感歎,對良好道德風尚的向往,對良好人際關係的追求。確實,在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一些人受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而變得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甚至損人利己,他們的行為理所當然會受到社會的唾棄和譴責。

“拍磚”、“養眼”、“暈”——“時髦群體”追求時髦的群體心態。

“80後”、“90後”群體中的一部分人,逐漸形成了一個特殊的“時髦群體”,彼此間以是否能夠進行新潮的對話來衡量這個人是否時髦,如果會用新詞新語溝通與交流,就是這個時代的主人,如果不知道常用的新詞新語,就難以與周圍人交流與溝通,那就是“out”之人,因此,這也是現今年輕人追詞、跟風的一個典型標誌。在交流中,他們喜歡將表達較為累贅的話語進行簡單化、明了化、潮流化,從而形成“簡化風”、“時髦風”。如,看不懂不叫看不懂,叫“暈”;有錢佬不叫有錢佬,叫“vip”;提意見不叫提意見,叫“拍磚”;支持不叫支持,叫“頂”;有本事不叫有本事,叫“有料”;蟑螂不叫蟑螂,叫“小強”;好看不叫好看,叫“養眼”;等等。

“80後”、“90後”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他們中大多又是獨生子女。近年來,一些人總是用一種另類的眼光看他們,對他們存在的一些毛病大加指責。其實,成長於不同時代的社會成員都會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會有不足,上一代人同下一代人之間存在差異是正常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代溝”。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在變化。“80後”、“90後”的所謂“時髦”,與其說是這一群體的標誌,可能更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