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煙花巷啊楊柳灘(1 / 3)

詩曰:

淚眼江城怨恚栽,

脂胭粉影厭君來。

歌妓強作歡顏笑,

化為杜鵲啼血哀。

一首小詩道罷,聽起來不免令人倍生淒涼之感,嚼起來不乏苦澀之味兒。據說這詩是源自一個敲板說書的民間藝人之口。說書人走的地方多了,僻壤鬧市、平原山溝、街道裏弄常常涉足;至於那煙花柳巷、**歌樓,更是他常去之處。說書人無論走到哪裏,都邊說書邊采風。舊段子說膩了,人們不願聽,他又依據新采來的故事編出新段子。如此下去,段子層出不窮,經常翻新,人們聽起來總覺著新鮮。由此說來,這首小詩絕不是說書人閑來無事、舞文弄墨之筆,倒是有情可發,有因可緣了。這說書人采得這故事,原來想把它編成如《薛仁貴征東》那樣的長話,以飽人們耳福。無奈,說書人剛剛寫了個開篇警詩,便染得一場大病,先是渾身鬆軟,久咳不止,後來又是咳血,一副挺硬實的身板瘦得隻剩下把幹巴骨頭。說書人自知命數將盡,便在病榻上把這個故事講給了別人聽。他講一段,歇一會兒,斷斷續續講了十幾天,故事講完了,他也歸了天。慶幸的是他沒把這個故事帶往黃泉路,這故事還廣為流傳開來,成為一方土地的佳話。

這個無史料記載、卻以口頭文學形式流傳下來的故事,就發生在抗日戰爭末期的三勝城一帶,講的是煙花柳巷裏的事情,那些**歌樓裏的女子們的遭遇。聽後,不免唏噓喟歎,更易勾起對那段飛逝歲月的回憶——那狼煙四起、動蕩不安的世事,那令人蕩氣回腸的故事,那飽含著血和淚、屈辱和抗爭的歲月,那些嬌小嫩弱,橫遭**,卻又具有剛烈之氣的姐妹們……

詩曰:

瑞罩江城紫氣飄,

環山抱水西子腰。

曆數人間**事,

閱覽三勝盡窈窕。

三勝城趴臥在牡丹江與鬆花江的彙流處。牡丹江和鬆花江交頸接吻,在這裏形成了個“八”字型,象個褲襠叉子,把三勝城夾在中間。俗話說,城占一水添秀麗,城依山巒顯蔥蘢。這三勝城卻是山水兩樣全占。她身後是綿延起伏的完達山,屬於大興安嶺山脈。這山逶迤起伏,象道波浪似的,一直向東南方向伸展過去。從地圖上看,她恰似伸出去的一條長長的猿臂,回成一個漫彎型,把三勝城攬在這臂彎裏。這完達山裏沒什麼名勝古跡,隻是長有柞樹、樺樹、楊樹,夾有落葉鬆、金針鬆,茂茂實實的。到了夏天,滿山翠綠,站在三勝城對麵的江堤上望去,就好象城後矗著一幅偌大的綠色屏障。

三勝為什麼叫三勝,無史料可查。據說是因為資源豐富,風景秀麗,美女多而得名。要說這三條也確有其事。先說資源豐富,那江裏有“三花五羅”,一網撒下去,不消一袋煙的功夫,便滿網是魚,起網時沉甸甸的;那王四爺嶺裏除了有林木外,還有人參、木耳、猴頭等山珍。城東二十裏外還有煤礦,一色的無煙煤,烏黑鋥亮,劃根火柴就能點著。再說風景秀麗。這三勝城前麵是鬆花江、牡丹江,身後是王四爺嶺。夏天,江水波光粼粼,山嶺噴青吐翠,城內垂柳生煙,整個三勝城就如在畫中一般;冬天,江似趴臥的雪龍,山如舞動的銀蛇,三勝城又顯得淡雅、素穆。至於美女多更是有案可稽。這裏的人們素有“南有蘇杭窈窕女,北有三勝好紅妝”的美譽。傳說很早以前,三勝城西的正黃旗王一次就從這裏掠去一百二十多名姑娘,姑娘們個個體態豐盈,窈窕清秀,麵如粉團。所以,自古以來,三勝地方的人都以本地出美女而引為自豪,家家的老婆都是拿得出,擺得上的,甚至那店裏的夥計,雖然衣著襤褸,不乏寒酸相,可討得的老婆也是水靈靈,夥計們一想起這個,竟解了不少憂愁事。

俗話說,水大為患,美女為亂。正因為三勝美女多,這裏那種野歡媾合的事也就比別的地方密。年長日久,竟然還誕生出了一些鄉俚民諺,什麼“三勝美女多,浪子不離窩”,“三勝姑娘嬌,男兒折斷腰”’“遊人忘歸程,難舍妹子情”……還有些更不堪入耳的民謠,說得粗俗、**,筆者為了淨化民族語言,就不一一開列了。

總之,隨著歲月的更逝,三勝竟然形成了與孔夫子遺訓相悖逆的民俗風情,有辱了祖傳風化,這一來,三勝城的女人們固然有姿色,卻價值百迭,一些原打算到這裏選老婆的外鄉人都不願再來,恐怕一旦選上了那種女人,背地裏遭人辱罵,祖墳裏的老祖宗臉上也跟著無光。

盡管世人們如此貶抑三勝城的女人們,但是,並沒有使這裏的那種民俗得以改變。相反,她們像那牡丹江和鬆花江水似的越流越歡快,越流江域越寬,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城西郊那塊楊柳灘了。

這楊柳攤在三勝城的西麵,中間隔著一道三米多高的江堤。江堤外麵是一片垂楊柳,再往外有一片沙灘,挨著的是牡丹江。再說這片垂楊柳,那也可算作三勝城的一塊聖地。要知道,這三勝城裏是建有很多廟宇的。東有嶽豐廟,北有關帝廟,南有孔子廟,還有姑子廟、八仙廟、財神廟等等,分別座落在城內的各個街道上,將個三勝城裝點得古色古香。這三勝城的房子也有些古,一色的青磚砌就,屋頂有飛簷翹角,和北京城舊街裏的房子差不多。據說,這些廟宇都是清朝一個叫王胡的道台修的,年代不算久遠,倒也顯示著中國古老的文明。道台修了廟,又看到城西那塊沙灘光禿禿的,便領著人在這灘上栽了些楊樹,還倒插了些柳條棍,生出了這片楊柳地。每逢春天,牡丹江和鬆花江嘩啦啦地裂開以後,先是冰淩花頂著冰茬綻開嫩黃色的笑臉;接著是杜鵑花鋪滿綠茵茵的草地,楊柳抽條,鮮花哂笑,蜻蜓駐腳,蝴蝶翻飛,這楊柳灘也就變得繁華熱鬧起來。起先,這楊柳灘是青年男女們的幽會之地,一些初戀的男女們因自家房子小沒處嘮嗑,到街上又怕熟人碰見,便到這揚柳灘,躲進樹蔭底下進行感情交流。楊柳灘的楊柳都是垂楊柳,長發似的枝條垂掛下來,象綠色的絲條織成的簾子,一層迭一層,將裏麵圍得嚴嚴實實,即或有人從堤上走過,定也看不見裏麵的事。所以說。這楊柳灘也算做一塊聖地,到這裏不用像進嶽王廟、孔聖廟那樣心地肅穆,可以按自己的意誌辦事,大可不必拘謹。著實說,它是青年男女們的一塊特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