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東方都市的並蒂蓮(2)(2 / 3)

1966年10月15日,香港舉行了60年代最後一次“香港小姐”選舉。馬嘉慧獲得冠軍,亞軍是卜文絢,季軍是許真娜,第四名仍是鄧少薇,第五名是夏偉儀。鄧少薇在參加競選“香港小姐”之前,曾獲得“美腿小姐”稱號。

1967年至1969年,香港停辦“香港小姐”的選舉。但自1966年起,香港出現了五花八門的選美活動。1966年,邵氏影友俱樂部和精工表聯合主辦了“精工小姐”選舉。冠軍為虞慧,亞軍舒佩佩,季軍鄭文靜。

從1966年至1968年,香港舉辦了三屆“香港玉女”選舉。第一屆“香港玉女”冠軍是馬海倫,亞軍陳綺齡,季軍陳麗麗。第二屆“香港玉女”冠軍是鄭文芳,第三屆冠軍是李坤義。

1966年,除了“香港玉女”選舉之外,還出現了以歌唱比賽為主的“香港之鶯”選舉,冠軍得主就是後來港台最有實力的歌星徐小鳳。

1968年,舉行“香港公主”選舉,冠軍李司棋。

1969年,又出現了“香港節小姐”。

進入70年代後,香港一直沒再進行“香港小姐”選舉。直到1973年才又恢複選舉。

1973年,香港的東方選美會主辦“香港小姐”選舉,冠軍是狄波拉。她是70年代第一位“香港小姐”,也是香港選美史上第11位“香港小姐”。

由於沒有固定的主辦機構和活動經費,香港選美從1946年至1973年隻不定期地舉辦了11屆。後麵的幾次因為新聞界的參與,比前兩屆熱鬧多了,但因為缺乏明確固定的宗旨和標準,選舉標準方式也不夠完善,漸漸弄得聲名狼藉。

當狄波拉小姐獲得1973年選美冠軍後,也結束了這種不定期舉辦“香港小姐”選舉的局麵。香港無線電視台獲得了獨家主辦一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美活動的權力。

從此香港的選美,進入正規化、標準化。以至發展到今日,越來越完善起來。商業因素的注入使它更具競爭性、更吸引人。

無線電視台有識之士,經過長達27年的觀察和籌備,發現這項活動可能會帶來極大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效應,在提出“美貌與智慧並重”的競美宗旨同時,正式於1973年亮出了“港姐”選舉的牌子,獨家擔當起美女的伯樂來。無線製定了嚴格詳細的報名、競賽細則和評選辦法。為推動全港的選美熱潮,又在獎品上大做文章。

最幸運的是1983年的“港姐”楊雪儀了。1983年以前當選的曆屆“港姐”僅能得一隻銀杯。而1983年後就升格為價值30萬港幣的獎品,其中包括鑽石黃金襟針、名貴手表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獎品等級越來越高。1986年“港姐”得主李美珊的獎品總值高達百萬。加上高級洋房,出國旅遊以及在無線電視當一年高薪藝員的誘惑,使選美活動最終成為通向娛樂圈的最佳捷徑。一夜間成為百萬富翁的誘惑使稍有點姿色的港人蜂擁而上,趨之若鶩。

對電視台而言,舉辦選美活動不但是提高收視率的最有效方法,而且可以毫不費力地在最大範圍內挑選女藝員。無論有名銜還是名落孫山,都樂於發掘、招募為演員,宣傳媒介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觀眾容易接受。

但是,香港選美的賽事越來越多,年年都有好幾次選美。多了,似乎很難大“盛”起來。於是,無線電視於1975年的第三屆“香港小姐”選美時增設了“最上鏡小姐”和“友誼小姐”各一名。1981年又增設了“青春小姐”、“才華小姐”、“最受佳麗歡迎小姐”、“國際親善小姐”等名號,使選美更富有刺激性。

選美為女孩子提供了走向成功的捷徑,這是香港選美活動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絕大多數參選佳麗年齡都在求職範圍(18—24歲),通過參選成名可以跳到另一個階層的圈子生活,為自己尋求一個好的歸宿和理想的工作環境。另一方麵,選美又演變成一種近乎勞工市場的交易活動,女孩子憑藉此機會盡情地展示自己的美貌、智慧,祈望得到一個好雇主的垂青。

盡管,冠軍隻有一個,殘酷的選美活動令許多佳麗傷心“貶值”,但是,利用這些亮相機會的女孩子卻有增無減,一時未能“飛上枝頭成鳳凰”的,也遺下了一對“玻璃鞋”,等待“王子”找上門來。

盡管觀眾不再視評選“香港小姐”為一年一度的盛事,盡管覺得整個香江選美過濫,“衛道士”仍然批評選美會有損於女性尊嚴,但由於無線台節目不斷翻新種類,廣告商讚助獎品越來越令人垂涎,且欣賞美又是人的天性。因此,無線台的“香港小姐”選美還是有一定的權威性,因而,也就吸引了相當多的觀眾。

既然擁有觀眾和參加者,選美活動可以成為賺錢的節目和競爭的手段,無線台當然樂於繼續舉辦下去了。

無線電視台主辦“港姐”評選以來的第一個多事之秋是1981年的第九屆選美。鬧出了取消原冠軍的風波,成為轟動全港的新聞。